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纽约的电视新闻中,精彩的体育赛事和各类花边新闻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其中一条疑似CryNet公司生物研究中病毒外泄的消息,似乎并没有人关注。如果人们知道它马上会变成人类毁灭的导火索,那现在就不会这样平静了……危及全球的恐怖灾难,马上就全面爆发了!  相似文献   

2.
万物皆有灵性,或许这句话在物联网时代将更为直观。以互联网为基础,物联网将实现用户端的扩展与延伸。从人机对话到物物相联。我们可以充满喜悦地期待,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上,人类能够实现与任何所见之物的信息交换和自由沟通。再套用那句广告语:“你与自然之间,将只是一个芯片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正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出版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湮没不彰的出版机构、人物、期刊、事件得以凸显,譬如在通俗文学出版用力甚深的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出版机构,积极介入出版实践的邵洵美、沈知方、包天笑等出版人,由张爱玲热引起的沦陷时期文学出版等,近年来都有较大的学术突破。但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孤岛"出版,却相对显得比较冷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具体来说,目前的"孤岛"出版史研究,有  相似文献   

4.
全国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上海使用了一段时间,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从单元教学、内容主旨视角,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为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借鉴。同时,通过对康乾盛世中的"君主专制""边疆治理"和"人口增长"问题的解读,为广大同仁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提供有益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中产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美国丽人》,展现了中年人的种种困顿,其中,婚姻的困顿,自我救赎的困顿,教育子女的困顿,观念的因顿,是这部影片中所着力展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电影《美国丽人》中所展现的“中年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中产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美国丽人》,展现了中年人的种种困顿,其中,婚姻的困顿,自我救赎的困顿,教育子女的困顿,观念的因顿,是这部影片中所着力展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影《世界》透过影片富有内涵的文化隐喻,体现出对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的警觉观察和复杂思考。影片所揭示的城市中权力的空间化和情感的疏离化可以视作是潜伏着现代性之痛的“城市疤痕”,传达出电影对都市现实的深层质询。而对农民工身份危机的书写,则真实地聚焦着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显现出电影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河岸》是一部关于"革命时期"个人认同危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借助于库文轩、库东亮父亲的遭遇,揭示了极左主义的"革命"理念对于生命的戕害与褫夺以及造成极其严重的个人精神危机,并对那种极其虚伪的"革命浪漫主义"进行无情嘲讽,因为它不仅无视个人尊严还教唆人们主动放弃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贯穿了"反抗"的主题思想。从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局外人》到《鼠疫》,加缪为我们展现出面对"荒诞"主人公是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的,那就是"反抗"。具体阐述加缪"反抗"的具体含义,在两部作品中建立的"反抗"共同点及其升华,其中升华分为三个部分:反抗对象的扩深、从"消极反抗"到"积极反抗"、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唯我论"哲学。也是现代性语境下西方哲学危机的根源,在解决西方哲学危机上,列维纳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他者"理论,而《老子》中所提及的"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无为"等概念正是"他者"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小说《施蒂勒》直指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作家采用离间手法、片段式叙述、多重叙事视角及冷峻的叙事语言将小说主人公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认同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卡尔维诺终身致力于小说写作新道路的探索。在元小说《寒冬夜行人》中,他认真思考了小说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充分意识到小说写作的艰难。这正是卡尔维诺的“作家”身份发生危机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3.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莎拉由于自我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自我身份危机,以及她重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提供的文本,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的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感悟、习得什么言语素养”,基本是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识别。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学时“言语点”选择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可能的言语点中选择出适当的核心“言语点”。  相似文献   

15.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是小说《新格拉布街》的一个重要场景。已有研究发现,该阅览室是小说中象征作家异化的中心标志。不过,对于19世纪末的作家而言,一个与作家异化密切相关,却又更加迫切的问题是作家的生存问题。小说中存在着与阅览室密切相关的两个隐喻。它们与历史文本产生互文性,共同揭示了在高度商业化的文学场中作家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6.
《野草》描述了两种生存状态危机,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野草》从正面表现了人要怎样生存,怎样活着,也从反面表现了人不能这样生存,这样苟活。  相似文献   

17.
谢卿 《江苏教育》2014,(18):51-53
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当前课改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浅层次地解析教材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了解到知道,向深度理解进发。  相似文献   

18.
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在小说《番石榴园的喧闹》中,通过描写库菲这个疯女人在家庭、社会、男性文化心理和女性文化心理中所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束缚,以及她以正面顶撞、直接忽视和疯癫行为等方式对此所展开的反抗,隐晦地展示了印度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艰难的生存处境,并借此批判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印度社会结构对女性主体性的严重抑制。同时,该形象的设置反映了基兰·德赛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尤其对本民族的女性持有深切的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反抗哲学"与佛文化"勇猛精进"精神的关系体现在:"慈悲"并不排斥反抗,"精进"包含着斗争。鲁迅的"反抗哲学"包括:反抗专制,反抗苦难,反抗庸众,反抗虚无。鲁迅的"反抗哲学"具有下列鲜明特征:在立场上,坚定、鲜明;在感情上,真挚强烈,爱憎分明;在态度上,坚决果敢,是非清楚,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幽灵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对黑塞《荒原狼》进行重读,分析“幽灵”笼罩下的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最后,揭示《荒原狼》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