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外阅读》2011,(9):33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这是日本历史上震级最大的地震。截止至4月7日,日本官方确认这次大地震中有12554人死亡,15153人失踪。  相似文献   

2.
拉贝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恨日本人吗?不,我不恨。我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恨的是他们的战争策略。如果有一天,战争发生在日本,我仍然会像保护中国人一样去保护日本人。战争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是第三者的冷静。  相似文献   

3.
透过沐浴风俗看日本的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喜爱沐浴,古来有之。从远古把河流、温泉作为洗浴场所到佛家寺院中的浴堂,从城乡中的公共浴场到家家都有的家庭浴室,日本人的沐浴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而贯穿其中的沐浴心理的变化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引起这一系列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星棋布的温泉与众多的河流;日本民族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尤其是佛教的兴盛对日本沐浴风俗的形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生的阶级力量的发展,使日本人沐浴的场所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工业化的成功,使沐浴成为日本人人人都可享受的娱乐、休憩的形式。日本社会每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都给日本人沐浴的动机与形式带来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每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养成的饮食习惯可能这一生都不会发生改变。从这一点来看,饮食不单单是饮食,它还是一面明镜,能够清晰的折射出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特征。日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员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饮食更加深刻的了解日本和日本人。这篇论文正是就日本的饮食文化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5.
5月12日下午,当汶川在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从日本归来不久的我,正在上海书房的电脑前赶写《感受日本》一书。我家周围几乎都是二三十层的高楼,当时发生了明显的震撼,许多人从楼里逃出,顿时街上挤满了人。当时,人们只以为上海发生了地震,后来才知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古就是一个看重义理人情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日本人的义理人情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考察了日本现代年轻人中盛行在情人节时赠送"义理巧克力"作为礼物的习俗,以及日本人在赠送"义理巧克力"是所遵循的原则,得出了现代日本人的义理人情观是具有集团精神,强调"和"的精神,比起"人情"来"义理"更重要,并且严格遵守还恩或还礼的原则,无论是送礼还是还礼,都不忘不要给对方增添压力和负担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出身草莽,没有文化。起初,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长期盘踞东北,后因与日本发生利害冲突,日本抛弃了他,最后被日本人阴谋炸死。  相似文献   

8.
田辉  李协京  秦琳  方勇 《辽宁教育》2013,(8X):92-94
<正>一次次灾害经历反复强化着日本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常态化的防灾训练使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准确、有序的紧急避难和自救措施——日本:坚持防灾教育和训练常态化田辉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国。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据日本2011年年度防灾白皮书统计,在总遇难人数超过18580人的地震海啸灾害中10至19岁学龄人口的遇难人数(女生171人,男生165人)是全部遇难人口年龄段中最少的,其中位于重灾区的岩手县大船渡市立绫里小学地震海啸发生时在校的所有学生,在校长的指挥下由老师带领撤离到高处避难。这得益于日本中小学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常态化的防灾教育。为了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和人身安全,减少教育设施财产损失,联合救助受灾人群,确保尽快恢复教育活动,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了"防灾实施计划",该计划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定灾害紧急对策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9.
王志胜 《青海教育》2015,(Z1):108-109
一、天主教登陆澳门天主教在东方的传教活动最早从日本开始。1549年就抵达日本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发现,日本大名们为了巨额的商贸利益可以无所不为,所以日本的传教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由大名的"推动"或命令开始的。可是一旦荷兰人和英国人插足对日贸易,葡萄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天主教在日本的活动也就走向了终止。加上与佛教徒的矛盾,和随后不久发生的禁教运动,日本的天主教徒或被迫害致死,或被赶出日本而躲到了澳门。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截至当晚9时,仅发现6人遇难,150余人受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日本是怎样做好防震工作的?他们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下面这篇短文可以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兰学,即荷兰之学的略称,是江户时代日本通过荷兰人及荷兰语吸收、研究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学问。作为锁国期间唯一汲取西方文化的渠道,兰学对日本近代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发生过不小的影响。研究兰学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日本近代社会的进程,认识明治维新发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本文试就兰学对日本近代思想界的影响,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12.
本稿以Brown&Levinson的Politeness为理论背景,比较中日两国对依赖的拒绝表现。通过对照比较的结果,日本人拒绝时进行两次以上的道歉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而中国人包括日语学习者只进行一次道歉,只顾及自己的积极面子的倾向较明显。还有与先行文献相反的是,大多数的日本人认为对长辈表达暧昧的拒绝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明确说出结论拒绝长辈的日本人要比中国人多。另外还发现日语学习者在表示同感和缓和关系的表达中有发生误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很多的地震灾难。然而日本在地震中遭受到的伤害比别国都要小。这和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日本在长期的抗震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在这方面的措施,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窥探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4.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震级7.2级,5 466人遇难,遇难者中有平民,有富豪,有政府官员。地震之后不久,不知是纯属偶然还是有意安排,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日本的《朝日新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形成了谦恭、谨慎、保守和以低姿态表达自己思想及情感的形体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长期存在于日本的社会之中,对日本人语言及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形体语言也必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但作为发动全面侵华战略的序幕-卢沟桥事件,并非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企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事件发生之后,在对华派兵问题上,日本政府内部产生“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经过几天的争论,日本内阁决定向中国派兵。此时,日本军部均是以“临命”的指示对日军下达派命令。事件虽不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但也绝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计划实施的必然结果,具体是由驻扎在丰台的日军第三大队队长-木清直等人策划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军事演习,侵占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夺取宛平县城。一木清直等人事后又编造谎言,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的言行暴露了卢沟桥事件的真相,日本帝国主义借卢沟桥事件,提前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3):22-23
日本是著名的长寿大国,也是自杀率极高的国家。"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尊重生死。本文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的表现形式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论述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朝鲜人统治权的干涉,中国东北地方当局对朝鲜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中国以恢复国权为背景,开始实施针对东北朝鲜人的排斥和驱逐政策。中国和东北地方当局这种对东北朝鲜人的排斥、驱逐政策虽然伤害了朝鲜人的生存权益,但它是作为阻止和抵御日本侵略所做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加以实施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这两天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和核危机,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在大灾难面前,日本社会秩序良好,排队献血可等待三个小时。我朋友的女儿在日本,夫妇两人在地震时跑到幼儿园把自己的和同事的孩子接出来。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特别强。它是构成日本人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使日本人具有凝聚力的因素,这种凝聚力正是日本民族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