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这两种形式外,还应该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智性认识”。 1 所谓智性认识,即是认识主体依据各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确定活动目标、描述活动结果、筹划活动方略的认识形式。它包括“目的”、“设想”、“决策”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环节。目的,是认识主体明确欲达境地、确定活动目标或活动方向的认识环节;设想,是认识主体对未来活动结果或未来事物基本属性和基本状况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领域,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一、体验认识的规定体验认识是什么?众说纷纭。柏拉图称之为“迷狂状态”,弗洛伊德喻之为“汪洋般的感受”,马斯洛名之为“高峰体验”,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以“虚静”、“心斋”、“顿悟”等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实践论》的一分为三认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哲学著作《实践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三的认识论,即三个阶段论:“感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的实践阶段”;认为《实践论》由于写作的重点在“实践”及其与认识的依赖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说明认识“认识”的过程和内容,认为每一个认识的环节都应该包含着矛盾的三个方面,即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中介--认识的客体”。主体通过中介来认识客体,矛盾是始终贯穿于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探讨了中介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并把中介作为认识一个重要阶段;认为第三者是形成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中介,并阐述了认识运动的有限与无限性等。  相似文献   

6.
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认识论出发,我们不难分析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原因有为: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完成从实践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那末,从理性认识向实践活动的飞跃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这是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一项空白.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中介理论,在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结合部上,终于找到了第二次飞跃所必经的中间联系、过渡环节--自由认识.自由认识是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融合成的一个崭新的、相对独立的认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8.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关于认识无限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要准确理解这一基本知识,就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两次飞跃”的基本内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二、了解“两次飞跃”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目的和使命不同。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使命是在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的认识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叫思维。思维方式有许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三种,即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即初级逻辑思想思维阶段、直觉思维阶段和高级逻辑思维阶段。认识飞跃中,各种思维方式都在起作用,只是在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那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基本规律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回到实践;二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统性认识,再由统性认识回到实践。写成公式是: 认识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11.
认识过程,就是指经过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认识的方法,包括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模拟、假说等思维形式.谈到对认识过程起作用的因素时,人们首先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在认识中的作用也予以肯定.但对于“怀疑”这种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往往被忽略,被冷落.本文试就怀疑在认识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种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所以说,教学是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创造性地激励学生愉快接受知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达到方法和手段上的巧妙综合的艺术。从这一点上看,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情感和认识相伴而生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对事物表面的、初级的感性认识和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高级的理性认识.认识活动往往要通过感觉、知觉到达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飞跃。有的认识活动甚至需要…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将“体验”纳入了过程性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获得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虚妄的泡沫体验.  相似文献   

14.
完整的数学学习包括完整的数学知识学习和完整的数学学习活动.从外在结构说,完整的数学知识指的是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性;从内在结构说,完整的数学知识包含内容性的数学知识、形式性的数学知识和意义性的数学知识三个维度或要素.完整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经历实践活动(感性认识)和认识活动(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或环节,具体而言就是从生活数学...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有的关于教育经验总结的界定,尽管对它归属不同,有时归结为“有效方法”,有的归结为“研究活动”,但对其本质特征的揭示基本是一致的,即分析概括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或“上升为理性认识”。诚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这一认识过程的质的飞跃,是教育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以此来界定教育经验总结的内涵似乎不妥。为何?不妨从什么是经验说起。一、什么是经验经验是人的经历和体验,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到、体验得到的。经验总是有血有肉的,总是  相似文献   

16.
谈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认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只习惯于对认识的纵向考查(即把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忽视了横向考查(即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结果导致一系列思想上的错误和行为上的挫折。因此,弄清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才能提高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正确性,才能驾驭认识活动的发展,才能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学生感性认识的缺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脱节以及“三维教学目标”中维度的缺失,是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面临的带有共性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有必要从认识的“内涵及程度”,认识的路径以及认识的方法三个维度对演示实验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考点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将主客观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任何形式的教学程序的编排,都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运用理性认识去分析、处理新的具体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上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20.
刘建英 《小学生》2011,(3):50-50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