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素园能从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转变成为坚信马列主义、拥护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民主人士,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活动、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他的转变正是这些主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周素园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不断地探索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道路,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终于实现了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唤起了周素园的爱国心,为了挽救危亡之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周素因投身到了当时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在革命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一个封建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思想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及其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存在着"白"、"黑"、"灰"三种状态,"黑"和"灰"是需要剔除和转变的主体思想部分.在科技、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主体思想由思想主体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价值取舍等方式,完成着自身的转变.组织理论研讨与学习、在实践中实现思想转变以及制订和落实政策等,是促进高等教育思想转变的外部途径.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晚年的“左”转,是他认真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为适应时代氛围、时代需要而作的一种努力,是时代大潮与他内在的生活逻辑和价值立场的一种合力.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平民意识,是朱自清最终“左”转的内在依据,而广大民众和他个人在抗战胜利后所经受的磨难,则成了他“左转”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清华大学的“左”翼教授和青年学生是重要的推动力.但这个转变并未终结,朱自清内心仍然存在着若干疑虑和矛盾.  相似文献   

6.
袁鲁宁 《文教资料》2009,(10):84-85
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内优秀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前后,他的统战思想经历伟大的转变,即由"华侨是革命之母"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转变;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以民促官"的转变;由"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到"坚决收回香港"的转变.这些伟大的转变是新时期面临的不同任务决定的,也是廖承志崇高的党性和丰富实践阅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民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启蒙运动、在其影响下,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革命者很快由上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还有一类人,他们在社会上权高位重,生活优裕、却也转而信仰马克思并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朱德就是典型。他转变为共产主义过程,是常人难以比拟的脱胎换骨的痛苦过程。研究五四时期朱德思想的这一转变,从中可以窥见五四运动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毛泽东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并运甩于实践的产物,毛泽东伦理观有一个从精神利己主义向以大公无私为本质的利他主义转变、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有其思想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基础,并对当代中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到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白居易经历了一个痛苦思想转变历程。在此期间,他痛苦、愤懑、无奈、不平。这既是他个人的不幸,又是整个晚唐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下幸。他不仅应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原谅,还应该得到我们的礼拜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郭华清 《历史教学》2004,1(9):23-30
章士钊在清末民初曾经热心追求西方的民主宪政.然而,1920年以后,他对民主宪政的态度开始转变,始而怀疑,继而坚决反对中国搞民主宪政,主张中国实行"业治",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什么原因促使章士钊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本文试对章士钊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著作丰富,今留存诗歌约九千三百首。在这近万首题材广阔、风格各异的诗篇中,流传最广、质量最高,最能代表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是那些爱国诗篇。陆游以诗歌为武器,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投降主义;同情人民疾苦等几个方面在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以特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南宋朝廷的动乱中度过的,他把自己的命运始终同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他的这种爱国思想是通过对冷酷现实的愤慨;寄希望于明主贤臣的社会理想和对南宋统治者否定与批判表达的。  相似文献   

13.
王一桃是香港文坛享有盛誉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坚定不移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创作原则,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一审美创作原则的精髓概括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他强调诗是真善美最完美的结晶,认为诗人笔下只有流露出生活的真,心灵的善,艺术的美,其诗才具有活生生的生命,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贯穿其一生,不论安危祸福,处境顺逆。当他以钦差身份领导禁烟活动时,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人生仕途的最高峰得到了集中绽放。然而他在被贬谪后的人生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深远,更可见其为官做人之操守。此外,还应结合时代客观全面的理解其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陆游的很多诗都是反映他爱国忧时的思想感情的。晚年闲居山阴时爱国热情毫不减退。即使他遭到排挤,或年老多病。以身许国的决心仍未动摇,其家喻户晓的三首诗《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便是证明,我们从中听到强烈的爱国之音。  相似文献   

16.
清兵在山东的杀戮在幼年孔尚任心中留下了阴影;孔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族兄所讲的血染诗扇的故事唤起了他的民族情感;各地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任职淮海期间的所见所闻滋长了他的反清情绪;儒家“仁政”、“爱民”、“夷夏之防”思想促使他反清,而作为清朝臣子,他又必须忠于清帝,又不能反清,这一矛盾使他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孔尚任不满“现实自我”,在《桃花扇》中,他分裂的人格合一于理想,化身于老赞礼等爱国者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郭沫若新诗的艺术风格,论甚众,莫衷一是。郭沫若诗歌艺术风格受其艺术个性、诗歌主张、化修养及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其诗的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挥洒自如,其情感方式为“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断追求真理,为后人所公认。终生《曲石诗录》凡十六卷,后二卷作于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初期的国家大事,诸如外交政策、解放西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在李根源晚年的诗中均有形象的反映。文章试图通过对李根源晚年诗作中爱国情结的探究,以证祖国新旧之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解析了郁达夫小说作品中的颓废情调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了这种颓废情调与“五四”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的联系,这种觉醒不仅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的觉醒,同时还有人作为进化物的一种精神上的觉醒。郁达夫作品中的这股颓废情调还饱含着他本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个对祖国满怀感情的人的强烈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