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中寻找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积极或消极归因作用,以中国作为代表性的EFL语境国家,借用"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的框架与思路,从EFL语境下寻找新的英语教与学的突破点,构建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都建立在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受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的影响,EFL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以语境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各种语境因素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并运用认知心理学具体阐述了如何在词汇教学中创设语境,旨在帮助EFL学习者学会在语境中学习词汇,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词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言单位和认知语境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单位和认知语境决定了学习者能否正确地理解语篇中的语言意义,研究语言单位和认知语境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会有助于英语教学,更有效地影响和转变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的思维方式。作者对如何利用语言单位和认知语境来获取语言意义作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第二人生"是2003年由林登实验室开发并推出的基于因特网的三维虚拟世界。通过让学习者在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完成真实的任务,"第二人生"为情境学习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在技术上,它为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应用于EFL(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实践支持。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国内EFL学习环境中存在社会文化语境缺失的局限性。要发挥"第二人生"应用于国内EFL教学的潜能,在施行语境化外语教学时应遵循个性化学习、同步性学习、任务型学习、过程性评价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载体,它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语境的融入来提升自己对这门学科的认知和理解,语言的学习环境对于一门语言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语境的融入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准确理解英文单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使得学习者在多个方面能够做到熟练运用英语知识。文章从英语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分析语境的融入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意义及作用,最后为了加强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语境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欢 《考试周刊》2010,(1):115-116
英语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到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ESL(Englishasa Second Language)学习者,同时也刺激了在中国各种教育机构学习英语的把英语作为外来语的学习者(EFL:Englishasa Foreign Language)。不论是ESL学习者还是EFL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尽管语言环境及一系列其他因素都能够对英语学习者产生一定影响,但归根结底,找到适合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的文化功能(即文化镜像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出发,谈论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EFL教学中文化因素(如思维方式、认知发展等)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尤其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者在EFL学习中带来的干扰所带来的问题,如语用失误等。研究证明,语言的文化功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百敬  薛芬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123-126,134
在认知语境的框架内通过有声思维的手段探讨了影响二语学习者对未知词义推测的因素。结果显示,词义推测成功与语言水平呈正相关;词义推测过程中,不同水平组在激活的认知语境流量上并无差异;词义推测成功与否的内在机制在于不同水平组利用认知语境功能上的差异,即学习者在激活认知资源推测词义时所发挥的认知语境的元认知功能和所采用的全局性视角是词义解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杨时光 《考试周刊》2011,(80):118-119
英语学习过程不但需要语言材料的积累,而且需要语言技巧的不断提升。背诵作为学习英语的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增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某学习群体(如一个班级中)中不同学习个体会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对学习者的"背诵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影响学习者的各种消极因素根据心理学原理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文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认知方式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一些与英语教学的相关启示,以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以此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甘阳 《海外英语》2012,(14):83-85,9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方法正日益受国内外教育的关注,混合式学习方法(Blended Learning)结合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和以教师为协助者的课堂教学的优势。该文通过教学实践来探究写作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次研究通过测试收集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写作课堂教学后在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方面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笔者期望本研究能对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模态共同产生意义。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可看作是符号设计活动,教师作为意义调解者利用各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和外语学习者一起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完成意义建构。由于外语学习者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各种模态的不同配合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负荷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而在外语学习的意义建构中,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SIOP模式是“语言学习与应用能力相结合”、“学科知识与思维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为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途径。本研究以语言类课程——大学英语为依托,选取某省属 重点大学一年级157名学生,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采用 SIOP 模式和传统模式教学。一学年之后,两班 前后测结果说明,SIOP 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对 SIOP 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应用以及我国本科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作者主要分析英汉思维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作者主要分析英汉思维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英语教学与研究相关文献的审视,指出了当前中国英语教学与研究所存在的误区,即忽视或摒弃自身语言文化和身份特性。在教学中,刻意模仿第一语言英语,试图达到英语为母语说话者准确、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的程度。在科研中,一味效仿西方英语研究模式,其关注点往往是有待完善的学生英语。与此同时,本文结合中国英语教学与实践的现状,对中国式英语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式英语重新定义。运用传统的中国儒学原理,并融入相应的西方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笔者提出了全新的中国式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于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本土化双语学习语境中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以儒学原理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将使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我,不失民族及文化特征,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明确可达到的学习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过程诸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在外语/二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语言环境、社会语言环境、学习风格、学习年龄、学习阶段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学习者努力的结果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它们影响外语/二语学习者是否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可以得到的一切学习机会,而是否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可以得到的一切学习机会又决定外语/二语学习者能否学得目的语。外语/二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途径,来满足外语/二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二语/外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于引导学习者以最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方法充分地有效地利用所能得到的二语/外语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忽视了从概念层面系统分析汉英中介语中的不地道现象,难以提高学习者外语的地道性。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理论提出英语概念型教学法实施方案: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句子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基于认知语法分析和解释英汉核心句式概念差异,通过归纳与记忆体现英汉认知差异的语块来培养概念加工方式的地道性,并结合交际活动使概念内化。  相似文献   

19.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英语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差异导致思维差异的存在使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造成误解或发生错误。文章通过讨论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20.
EFL learners in Taiwan have a low-leve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cause many learners are still not provided opportunities to use language for genuine communication in classrooms and receive insufficient language input due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use of digital board game language learning set in a task-collaborative platform, digital learning playground, designed for classroom learn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could be improved by seeing relevant context and receiving adequate practice through gaming. Ninety-six high school Taiwanese students (n = 96), who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ordinary instruction group, a board game language-learning group, or a digital board game language-learning group, engaged in a 50-min English class.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as used for compar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through a speaking test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A modifie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an interview was held for details. The quantitative data presents a higher learning performance for the instruction set at digital learning playground. The qualitative data confirms computerized simulation adapted from board game entails context-relevant immersion, encouraging communication and efficient game i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EFL languag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