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指现象的研究是当今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也没有定说.本文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一个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和汉语进行了比较.发现日语和汉语在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这"/"那"+普通名词和コソアド体系表示类指时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体现了作为同文同种的两种语言存在的相似性,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语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类指表达形式多样,类指的外延指向也情况各异。该文以汉语名词类指的主体形式--光杆名词短语为例,结合国内外关于名词类指的研究成果和汉语名词的语义特征,将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类指义分为种类指称类、特征概括类、显著特征类、先锋代表类、集合属性类、平均属性类、内部比较类7类,进一步认识汉语类指现象。  相似文献   

3.
汉语里的向心结构与离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学界对"向心结构""离心结构"理论是否可用来分析汉语短语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讨论了"NP的VP"短语、主谓短语的形类问题,认为这对该概念适用于汉语短语分析,毕竟人类语言的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4.
学界普遍关注的现代汉语“X的”结构语义构建概念转喻认知识解属于指类思维。该思维主要依赖缺省推理和模糊推理,因此,“X的”结构的语义构建是一个基于指类思维对其蕴含的中心语“Y”相关事物的类别进行的模糊认知识解过程,结果构建的该结构4种主要语义类型及众多次语义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其4种主要语义类型形成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虚化的语义连续统:更具体类→具体类→抽象类→虚化类。指类思维是该结构语义模糊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语中存在同一汉字有不同音读的现象,这给日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通过对单个汉字音读间的语义区别、不同音读与字频关联性的分析考察,探讨同一汉字不同音读间的语义关系。新发现14个日语常用汉字存在不同音读间语义区别明显的情况。语义丰富词汇多的汉字中容易出现不同音读,而语义单一词汇少的汉字中读音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考查大量偏正组合的基础上,对其规律性进行描写,并试图运用音步、长度、隐形关系、配价等等从韵律、结构和语义上加以解释.指出了“的“形式的大体使用环境.此项研究无法进行穷尽式统计,对组合灵活、无特殊规律者未作介绍.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从最简方案视角对汉语"被"字语类特征的研究.最简方案理论把汉语"被"字的语类定为轻动词和功能语类,它较之以前各种假说更具解释性和分析性,给汉语被动句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伟 《高教论坛》2011,(12):126-129
汉语动宾结构句的误译不仅有自他动词的使用问题,与汉语宾语的识别率也有很大关系,即带有哪些宾语的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的动宾结构相对应。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动宾结构上没有表示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准;日语属于黏着语,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用宾格助词「を」表示。通过把汉语的无形态标识与日语的有形态标识结合起来,找出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宾格助词「を」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汉语动宾结构句翻译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充分归纳前人对“的”字短语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的”字短语的附着性、概括性、指称性、对等性、独立性和可转换性等特点,并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对“的”字短语的界定提出了商榷意见,对“的”字短语作了较为合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在外语和网络语言的双重冲击下,不少人认为国民汉语水平出现下滑。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国内汉语类测试项目的分类比较,分析总结了现有测试的特点,提出建立全方位汉语水平测试的必要性,并从建设目标、建设原则等方面对建立全方位汉语水平测试项目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指示代词,是日语语言中衔接主体语言结构的基础之一。不同指示代词结构,其应用关系错综复杂,对此,掌握日语指示词代替的功能性特征,并基于汉语指示词词汇内容,开展结构层次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便于了解日本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张丽 《教育教学论坛》2012,(Z2):199-200
日汉语中都存在着某些基本句子成分由句子形式或词组充当的现象,在日语中叫做"有属文",在汉语里被称为"包孕句"。那么日汉语中的这类现象又有哪些异同呢?以及日汉语包孕句比较又与单复句划分有什么关系?本文主要围绕其定义、分类、性质等来谈谈日语的有属文以及汉语的包孕句,试图更深入地了解日汉语法中的一些问题点。  相似文献   

13.
贺黎 《文教资料》2013,(23):23-24
日语被动句主要是通过动词的变化体现的,有被动句的特定标志形式,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从日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的使用情况入手,对日语他动词和自动词构成被动句进行了考察,并与汉语被动句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说文》“类”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汉字认知思维方面,体现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部首编排和贮存了一个以概念场为背景的语义结构系统方面。因此,以概念场为背景,整理《说文》所贮存的先秦反语词汇语义结构系统是一条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双宾句中的主语为定指致事,间宾为定指与/夺事,而直宾为无定指存事。双宾句中三个论元的语义蕴含(题元角色)与其语音形式(格位)、句法结构(语类性质)都有匹配关系:致事主语承载主格、与/夺事间宾承载与格,二者都只能为定指短语DP;而存事直宾承载部分格,只能为具有数量修饰语的QP。基于文献中对名词短语的论述以及母语者的语言直觉,这种匹配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兑现自然语言优化简约的最简理念。  相似文献   

16.
把"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归并为过程技能,并将过程技能与内容知识这两个维度严格区分,这是埃里克森和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威金斯和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共同主张.在"知识的结构"模型基础上,埃里克森和兰宁建构了"过程的结构"模型,用以解说"知—理解—行"的三维模式及"大概念"的生成机制.过程技能的"大概念",在生成机制、知识来源及其作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内容知识的"大概念",都有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18.
为实现我国法制的现代化,广泛借鉴吸收西方学者理论的合理成分是必须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做到取其"神",而非用其"形"。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而言,广为人道的"三权分立"理论实际上就仅是其"形",而由"适应"与"抗争"两种精神构成的法的"适合性"精神才是其"神",才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人类理性。因而,我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构建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数量多,但并不像汉语第二人称代词那样男女老少、何时何地皆可使用,而是在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不仅与它的形成历史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关。从人称代词的形成来看,历史较短且变换频繁,致使它难以把握;从社会文化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存在的上下等级观念,使得日本人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以准确地把握与他人的距离,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特点及其内涵,本文以与汉语第二人称进行比较的视角,从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特征、历史演变和形成、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多,在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不仅与它的形成历史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关。从人称代词的形成来看,历史较短且频繁更换,致使它难以把握;从社会文化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存在的上下等级观念,使得日本人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