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蓓蓓 《文教资料》2011,(14):36-37
本文主要以约翰.班维尔作品《海》为分析文本讨论凝视与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凝视分为"那喀索斯式"凝视和承载欲望的窥视。马科斯凝视镜中自我、凝视他者,并窥视他者,同时也被他者凝视。所有这些凝视都是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马科斯在凝视中努力建构自我,但重塑身份之路并非平坦,他始终未能摆脱迷茫与空虚,自我身份仍旧破碎。  相似文献   

2.
《神秘的河流》是一部白人作家书写的对澳大利亚殖民历史带有歉意和愧疚的和解小说。主人公索尼尔是被流放到澳洲的英国人,他先是在英国苦苦挣扎生存,后在澳洲寻家定居,在此过程中,他的主体身份经历了从建构到异化再到重建的变化历程。文章主要运用萨特、拉康和福柯的凝视理论,探讨在凝视作用下主人公索尼尔寻家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他是怎样成功抵抗命运的不公,如何在欲望的诱惑下迷失自我、自我堕落,又是怎样在精神困境中实现自我重生的。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是英国备受争议的现代主义小说先锋,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畸形母爱下遭遇的情感纠葛、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学界常常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保罗的悲剧命运,拉康由于颠覆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理念,将人自出生起就置于"他者"的世界,否定主体的自主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为现代人寻找迷失的主体、建构自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说和主体论,分析保罗身份危机和自我建构失败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青年作家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对儿童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书写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凝视理论,从权力的规训、欲望的凝视和失语的个体三个维度剖析主人公房思琪遭受的侵害,并在层层凝视困境之下不堪重负,使得主体性分崩离析,导致其最终走向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的死角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镜像和凝视理论中,拉康认为,原初的自我只是一个“空无”,主体的诞生伴随着自我身份认同的确立。与此同时,自我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作为镜像的他者之上,因而包含着虚假的成分。由于他者的凝视总是先于主体的观看,主体总是带着他者的目光打量自我和观照世界,并常常对此浑然不知。随着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创作和分享Vlog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潮方式和实现身份认同的理想镜像。但在制作Vlog的过程中,创作者们往往是以某种他者的目光进行自我身份的想象性认同的,其中的自我看似在场,实际上却是缺场的。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主体在仿真世界中的异化、自恋,以及与现实的割裂。  相似文献   

6.
王殊韵 《海外英语》2013,(23):239-240
凝视中蕴含着性别意识。女性意识在海明威所创作的《雨中的猫》中被刻画得极为细腻和深刻,其故事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永久的悬念和无尽的话语阐释空间。该文以凝视理论为切入点,在揭露了小说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之余也论证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陈博 《华章》2011,(10)
长期浸浸于福柯的思想,笔者发现:其思想贯穿于<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作品中体现在艾米利亚身上的身份政治与自我建构问题的探究.笔者以为,以福柯视角凝视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他者,揭示出作品中"他者"建构的外部权力运作机制,并且探究"他者"的"自我"如何突破话语权力的桎梏得以重塑与成长,得以赋予作品以谱系学与伦理学双重意义,从而达到在"出入"文本的同时开拓对世界看取方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毋庸置疑,受众是视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随着当今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新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展,受众不再作为过去传统的那种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信息接受者单一角色,而是作为积极的、能动的和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受众在媒介文本的"看"与"被看"之间获得了"凝视"快感和身份认同,凸显了.凝视"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9.
从福柯关于凝视理论的权力机制论述和话语分析来说,《野草在歌唱》描述了涵盖白人与黑人、富人与穷人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复杂的视觉关系。小说中存在的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斗争及角色更迭表明凝视者与被凝视者身份定位的变动性,即人人皆处于他人的凝视中。而被凝视者借助于反凝视彻底颠覆原有的视觉特权和解构固有的视觉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当代著名印第安裔小说家莫利·卡拉汉在<魁北克的异邦人>中对女主人公洛佩兹的种族意识和主体身份的嬗变过程密切追踪,勾勒出其自我认知意识的线性演进图.洛佩兹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童年时期"他者"的介入,引发洛佩兹自我意识的萌芽;三次婚姻的炼狱般经历,见证了洛佩兹自我意识的成熟;而最终性别话语权的回归,则标志着主人公身份建构的完成.洛佩兹漫长而艰辛的心路历程影射了加拿大白人社会中全体印第安人种族意识与主体身份的双重觉醒.  相似文献   

12.
库切的《夏日》是一本虚构式自传,这篇小说整体上就是被采访女性们的回忆式叙述,以主人公约翰为叙述背景,而他的情人和朋友们则成为叙事话语的主体。这种反传统性与小说叙述结构模式的创新性相一致,更与库切作为一个反叛性的怀疑论知识分子的身份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9,(3):94-100
梳理了从古希腊"视觉至上"原则到萨特、拉康思想,再到穆拉维的电影"凝视理论"发展过程;以"凝视理论"分析影片《乱世佳人》的女性主义,从三个角度——多层凝视下斯嘉丽的反凝视,男性角色的边缘化和批判,女性团结合作友谊重建等来构建,可知经典电影《乱世佳人》中反男性凝视甚至女性凝视的存在。电影体现了女性个性的解放,在困难面前男性的失语,女性的合作,也进一步鼓励女性打破凝视,寻找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耻》这部作品中,库切对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投去了关切的目光。首先,小说中卢里在凝视动物客体时主观地赋予了动物羞耻的情感,但凝视也使卢里注意到人类与动物在衰老与死亡之下存在共同的羞耻,由此促成了他与动物之间的共情。其次,衰老所带来的羞耻颠覆了男性主体对女性客体的凝视,以露茜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勇于反抗传统权力关系,对男性投以具有压迫感的凝视。最后,小说中黑人的凝视摧毁了白人的自我,他者凝视所带来的羞耻最终导致自我行为意义的失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用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分析《洪堡的礼物》中两位男主人公维护主体意识,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在真实的第一空间中主人公无立身之处,身份危机,他们的主体意识是不稳定的;在构想的且主动选择的第二空间中,他们积极或消极地探索自我,进行主体救赎。两位主人公借助特定开放的第三空间,完成了身份主体性建构,从而深刻反映了现代美国文明中犹太知识分子话语权的丧失,同时也揭示了贝娄自我救赎的超然犹太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有关关公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仰生成、演化、传播、影响、功能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关公信仰问题进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时期。通过引入"凝视理论"对关帝故里关公信仰"在地化"问题进行阐析,发现"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构建了关帝故里特殊信仰场域,呈现出多重信仰主体和复合的信仰观念。同时,"凝视"的结果是关帝故里信仰空间的建构,完整序列祭祀仪式展演和不同权力脉络解读。最终,完成了关公信仰"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根据男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及复合身份,分析了他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主义视阁下,依托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对《八月之光》中主人公乔的身份建构及其悲剧成因进行更加全面的剖析,揭示处在南方象征文化符号中个体的身份僵局.乔的悲剧说明主体虚幻的统一性成为人类特有的悲剧命运.福克纳在种族和身份问题上体现了他进步前瞻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