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李叔同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涉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金石、书法等各个领域,以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191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天,大雪纷飞,四周一片静谧,"天涯五友"(许幻园、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和袁希濂)之一的许幻园站在门外,低声对李叔同说出一句:"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相似文献   

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可是,也许还有人不知道,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送别歌早在二十年代就风靡一时了。前两年放映电影《城南旧事》又唤起人们对它的怀念,歌的原作者,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是音乐家,还是戏剧家和诗人,以一身兼数家而无不精通。  相似文献   

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西洋油画和音乐,是把油画艺术、钢琴和话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尝试把西洋名曲填上自己的歌词演唱,这首《送别》就是根据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母亲》填写的。  相似文献   

5.
石华 《教育》2011,(14):48-4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词作者就是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  相似文献   

6.
人生四章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你唱起这首歌,马上会想到青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20,(1):12-18
在对天台山家山外之争的诠解上,唐先生近山外,他指出,真心与妄心皆可成观,性起之"性"在第一义上为性体之"性",性具之"性",最初表"本性",性具与性起不能作为判别圆、别之标准,山外派代表了当时中国佛学发展之一新方向;牟先生立足于山家,他指出,天台观心只能观妄心,性起之"性"指"清净真如心",性具之"性"有"本质"和"法性"虚实两层含义,圆、别之根据在于性具与性起的不同。山外派造成了天台思想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小朋友们都看过老电影《城南旧事》吧?还记得它那优美动人的插曲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暖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校园里无人不晓的歌曲《送别》,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传唱。听着它,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陶醉其间,久久不能忘怀。其实这并非一首地道的中国歌曲,它的旋律来自一首美国歌调《梦见家和母亲》。外国歌调的竞相传唱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这位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奇…  相似文献   

9.
天心月圆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似文献   

10.
人生四章     
大家都会唱《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似文献   

11.
正我曾读过一篇名叫《从李叔同的"三鞠躬"说起》的文章,它写道,李叔同先生在上音乐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别的书,他没有立即点破。等到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趁先生不注意,把痰吐在地板上。李叔同看到了,暂不作声。下课了,他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又是  相似文献   

1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杭州虎跑的李叔同纪念馆里,一曲《送别》,清新优雅,余音袅袅。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界,李叔同无疑是最具传奇性的人物。凡是诗词、篆刻、书法、音乐、美术、戏剧等等,无不独领当时风气之先,文化艺术的园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李叔同那样学贯古今、艺汇中西,这真让我辈望而兴叹。  相似文献   

13.
读自然之心     
自然,不过是一个虚有的名词,它将自然界的所有都浓缩成了两个字,只要细细地去看、去品、去读,定会别有一番滋味.懵懂之移 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着眼前如梦如境,如幻如实,如显如隐的"山水墨画",心中别有滋味.徒步走向山脚,呼吸着清晨湿湿的空气,踏着松软的草地,心微微悸动.  相似文献   

14.
童年的回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大家都会唱的歌,是李叔同在20世纪初创作的。它常常会唤起人们对朋友的思念,或者对童年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原文]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时西山", 明代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 这两句诗。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 "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 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 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 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代计成在 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相似文献   

16.
老师的高度     
<正>据说弘一法师李叔同给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鞠一躬,下课时,又给学生鞠一躬,每天如此,儒雅竟至此。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人品善良的人,虽然他不爱说话,但这不影响学生对他的喜欢。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是他的学生,丰子恺说,李叔同给学生的,是一种"母爱"。李叔同几乎影响了丰子恺的一生,丰子恺一生,都沿着李叔同的足迹,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人"。丰子恺从李叔同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知  相似文献   

17.
做 了 班 主 任 , 就 像 踏 进 一 块 花 草 丛 生 的 园 地 , 有 梦 幻 , 更 要 有 护 理 的 爱 心 。   怎 样 使 这 块 园 地 春 意 盎 然 , 充 满 朝 气 ?怎 样 能 将 这 些 孩 子 领 进 知 识 的 殿 堂 , 学 会 做 人 ?那 么 , 请 接 纳 我 的 一 些 体 验 吧 , 它 或 许 能 助 你 一 臂 之 力 呢 。   无 论 是 什 么 样 的 学 生 , 你 给 他 的 应 是 忠 告 、 建 议 , 而 不 是 冷 冰 冰 的 命 令 。 因 为 一 旦 有 了 命 令 , 师 生 情 就 开 始 死 亡 。 因 此 , 尽 管 他 们 已 经 是 你 的 学 生 , 你 也 不 …  相似文献   

1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著名的现代歌曲《送别》,其中正包含了古人送别时的种种景况。这其中的大多数行为我们现在可能不会做了,但是从古至今,那一腔别情,从来不曾磨灭。  相似文献   

19.
黄雪琴 《师道》2012,(10):42-4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小时候,寄养在外婆家。暑假的一个月夜,因为小姨一遍又一遍地低吟浅唱,与这首《送别》狭路相逢,似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种透明而无法言说的忧伤在心湖荡漾开来。能作出这样绵长深情曲子的人.一定是个慈悲重情之人吧!  相似文献   

20.
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歌曲中不少优秀作品,其歌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这对它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现代歌曲的早期倡导者李叔同就是一个典范。他在1914年对美国奥德威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小有修正,重新填词,创作了《送别》,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歌曲的经典。题名《送别》,意境以至词句参照了《西厢记》莺莺长亭送张生一折,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句子,化入了李叔同的歌词里面。清人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李叔同所赞赏的,也部分挪到歌词里而毫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