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景韩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报人,同时也是一位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家。他的作品文笔流畅,简单易懂,颇受读者好评。本文以其翻译作品《食人会》为例,分析陈景韩在翻译小说中所使用的归化策略,并以此来分析他采取归化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丁媛 《考试周刊》2009,(51):31-32
双关是王尔德戏剧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表演的舞台效果。余光中在翻译《不可儿戏》中的双关语时,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解决了跨文化理解的困难,使之成为能被中国观众接受的舞台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随后,几乎当时的所有报刊都争相译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名著开始比较有系统地介绍到我国来。在众多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文学作品占有突出的地位。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索引》(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六部分《翻译编目》收录1917-1927年间的译作225种,其中理论25种,文学作品200种。…  相似文献   

4.
汪琳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08-112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名剧在中国广为流传。本文以余译本王尔德名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译为《不可儿戏》)为例,并辅之与钱译本的比较(钱之德译为《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认为余光中采用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迎合译入语文化观众的接受心理,实现戏剧翻译的舞台表演性,对戏剧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用语体白话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女士翻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其剧作在“五四”前后被陆续介绍到我国。薛女士译作的主要功绩在于她使用语体翻译剧本。而且,在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之前,薛女士已经发表了用白话的语体文翻译的剧作,其开启之功,亦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田汉的戏剧创作和翻译多有研究,而对其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剧本的创作行为研究则涉猎较少。笔者认为,田汉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卡门》、《母亲》和《复活》等五部戏剧作品,在文学形式、主题思想和形象塑造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创造性叛逆。并从译介学、传播学和翻译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创造性叛逆的深层文化根源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这种行为是特殊时代语境下作家自觉的创作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用语体白话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女士翻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噔美主义代表作家,其剧作在“五四”前后被陆贯介绍到我国,薛女士译作的主要功绩在地她使用语体翻译剧本,而且,在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之前,薛女士已经发表了用白话的语体文翻译的剧作,其开启之功,亦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8.
戏剧翻译存在可表演性与文化忠实传递的矛盾。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差异越大,该矛盾就越突出,也就越会使译者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王尔德戏剧更因充满幽默、诡异的对白而令不少中国译者却步。而目的论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从目的论观点看,余光中对王尔德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Earnest(《不可儿戏》)所采取的文化传递与可表演性兼顾而以表演性为重的中国化翻译策略是成功的;反之,余光中的翻译实践又印证了目的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初现一股翻译外国文学的热潮,国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翻译文学。《老洛伯》是胡适翻译的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胡适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推行白话文,希望通过白话文创造新文学,建设新中国。通过对比分析《老洛伯》的原作与译作,论述胡适在《老洛伯》这一译作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以戏剧和悖论闻名英国。在中国,曾出现了两次王尔德热:第一次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第二次在20世纪末期。五四时期,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戏剧被改编并搬上舞台;到了现代,王尔德的戏剧似乎在中国走向了衰落,而他的童话却更广泛地被接受。这可以从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探寻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快乐王子     
“快乐王子”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他认为艺术是真实的。王尔德最重要的作品是戏剧创作,主要有《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一个无足轻重的妇人》等,其中很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批  相似文献   

12.
周涵 《现代英语》2021,(5):58-62
王尔德的作品充满了唯美主义色彩,其童话集由鲁迅先生译入中国后,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对于王尔德童话的翻译研究集中在林徽因翻译的《夜莺与玫瑰》,而对另一部同时期译入的《自私的巨人》关注较少.文章选取巴金和李家真的《自私的巨人》译本,从审美信息的两个属性出发,结合童话的审美心理,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探讨了译本中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3.
萧乾是我国伟大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翻译家,萧乾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自译了十几部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该文结合经验总结和策略研究,对萧乾自译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评析,来探讨萧乾自译作品的特点及其自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孙贝 《海外英语》2013,(16):126-127
萧乾是我国伟大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翻译家,萧乾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自译了十几部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该文结合经验总结和策略研究,对萧乾自译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评析,来探讨萧乾自译作品的特点及其自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传奇人物,因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而备受瞩目,同时也因大量"讹"译而倍受指责;此处无意评价林译的功过得失,而只对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数个译例进行微观分析,以小见大,探讨林译的改写策略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是译介到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科学小说,在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小说首次由陈寿彭、薛绍徽翻译为《八十日环游记》,于晚清时期出版。民国初期,有叔子的重译本《八十日》出版。清末民初的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不同的接受环境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产生不同影响。在民智未开的晚清时期,译者采取了以传播西学知识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忠实译出原著的知识内容并添加了大量注释,译本充当了西学启蒙读物的角色,有助于传播新知、开启民智;而在民国初期,西学知识传播渠道增多,新式教育体系日趋成熟,教科书大规模出版,同时都市市民阶层兴起,读者对小说的阅读需求从启蒙转向消闲,因此新译本更强调情节的趣味性,对原著大量删节后只保留核心冒险情节,缺少注释,译本定位由西学启蒙读物转变为“消遣品”。  相似文献   

17.
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郑克鲁教授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选》(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是一套富有特色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本。 这套《外国文学作品选》的最大特色是以完整的作品入选,读者欣赏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华章妙文。新中国成立后,应大学中文系、外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之需,先后编选出版了10余套《外国文学作品选》。其中,由周煦良、朱雯等专家学者编选的4卷本《外国文学作品选》最具有权威性,使用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但由于这套开创性的教材是在1961年编选的,因此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的外国文学作品入选者便寥寥  相似文献   

18.
“豪杰译”通常指日本明治时期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手段。然而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及其汉语原典,则可以发现,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对古汉语文献的“豪杰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八、外国文学※0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研究02.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研究03.东方国家文学史研究04.当代外国文学理论研究05.外国文学艺术专题研究(外国小说艺术、外国戏剧艺术、外国诗歌艺术)06.外国文学与宗教07.文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08.二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问卷调查的结论入手,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难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外国文学作品怎样来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力图从文学翻译、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心理三个维度,提出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