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表达的有标记形式可划分出如下四个层次和类型:1.用"比喻"、"比方"等称说比喻现象和描述比喻行为的词(称"比喻同义词群")及其多个组合形式,点明所用或所记录的表达行为或言语形式是比喻。2.用"比喻同义词群"及相关短语,充当"特殊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3.用"比喻词"如"像"、"好比"、"是"等词汇手段。4.不用比喻词而是通过语法手段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上述四类,比喻标记的显隐程度和强弱程度,呈递减关系,第一类最为显强,第四类最隐最弱。前两类标记的,可看作"显性比喻施为句"。第三类标记的,可看作"隐性比喻施为句"。不同的比喻标记,相应地可形成不同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是表达者言语交际策略和言语风格在词语、句式、篇章结构等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话说“比喻”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欧全枢说话、写文章,常常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为的是使表情达意更形象、生动。然而,喻无新意、拾人牙慧未必达到如是效果;倘若比譬新颖、不落俗套则能达意传神。“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文赋》)这是以花喻文,大意...  相似文献   

3.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4.
语言界有人认为比喻的喻体只能是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否则,就“隐晦”、“生僻”,“损害了比喻的效果”,“失去了比喻的意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语言实际。  相似文献   

5.
小语十一册,读写例话“分辨事物和联想”里这样写着:“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常常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很显然,这里的“好像”“仿佛”是引出联想的书面形成的特有标志。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则不妨称之为引起联想的“牵系语”。  相似文献   

6.
国内“教师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问题行为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本文就“教师的行为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7.
8.
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形式多样,在数的对应上呈现出对称性分布,非对称性分布的特点;在数的运用上则呈现出任意性、非任意性特点。本拟以名词性本、喻体为主体,对此现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比喻要注意“四忌”。一忌以生喻熟比喻的基本功用是认识作用,即通过对已知事物之间相似点的比附,使人们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前进,扩宽知识面。然而有的作者用较为生僻的事物来比喻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杨朔的散文《海市》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宋是个结实精干的壮年人,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中学语文课文里例子甚多。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者构成;根据三者在句中出现情况,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这些常识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这里就比喻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试作浅析。  相似文献   

11.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辨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修辞王国有个比喻家族。人们习惯上将“像”、“好像”、“仿佛”、“像……一样(似的)”等比喻词当作他们的标志。比喻家族有兄弟三人——明喻、暗喻、借喻,他们性格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四册《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在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道题中,问“用纸的砧,  相似文献   

14.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15.
作议论文时,经常用到“举例”“比喻”“讽喻”一些方法。“举例”是事例,作“讽喻”的也是事例,“比喻”除句子外,有时也是事例。这三者如何区别?如何体现它们各自的作用?《吕氏春秋·察今》中为证明“时变法宜变”的中心论点,多用事例,博设比喻,广引讽喻,以不同手法进行分析说理。  相似文献   

16.
刘雪颜 《广东教育》2011,(7):113-113
[案例一]巧用“比喻”,理解概念 小学阶段里,各类型的数学概念所占比重较多,学生难于抓住数学概念中的本质,容易出现对概念理解含糊不清,意义不明的混淆现象。比如说XX数位时,又说成XX计算单位。  相似文献   

17.
“门”,不用说,同学们都知道它的意思。可是,关于“门”的各种形象比喻,如将球攻门叫“破门”,你知道多少呢?请填空。  相似文献   

18.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贵刊(90年2期)所载《比喻三戒》一文,结尾“滥用可有可无,不伦不类的比喻,只会给表达带来累赘,还不如直写来得率真传神”一句,我有些别议。当然,比喻的滥用,只会弄得痴肥臃肿,迭床架屋,但把“不伦不类”的比喻也包含在内,却未免有些绝对。智利诗人聂鲁达逃亡中写诗,用狗比喻他的祖国:“不幸的共和国啊,象狗一样被窃贼殴打,孤独地在公路上号叫,又被警察鞭挞。”(《逃  相似文献   

20.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