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为汉服狂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汉服复兴”的浪潮。有一些大学生身着“汉服”现身街头;大型汉服表演吸引了不少眼球;在杭州等地,还出现了一群不爱时装爱“汉服”的现代人,他们身着长袍,头戴纶巾,在现代大都市中,显得十分新鲜。据调查,有80%的网友支持“汉服复兴”,他们的口号是:“让裙袖飘逸的‘汉服’回归现代生活,让改良后的‘汉服’像唐装一样成为时尚……”有网友倡议,启用中国式学位服,助推“汉服复兴”。失落的“汉服”之美真的会因此而重回人间吗?  相似文献   

2.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承载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通过阐述汉服的定义与特征,分析汉服的兴衰与现状,探讨汉服复兴的现象及积极意义,对汉服复兴的原因、思路和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汉服的复兴,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而她们给大众的感觉也常常是清新、纯净又少言的,如同从古画中走出来的女子一般遥远又高冷。但因一系列实用汉服发型教程和"豆蔻小历史"视频走红网络的汉服女神小豆蔻儿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们看到了有点萌、有点搞怪的汉服女神形象。01热爱汉服,从穿它出门开始多年之前,是一幅画让小豆蔻儿爱上了汉服。"画上一个女孩穿着一身红色的曲裾,撑着一把油纸伞,  相似文献   

4.
论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的现象之一。文章就汉服作为汉族民族服饰和汉服国服论进行了论述,阐明了汉服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地位与现状。  相似文献   

5.
宽袍飘逸,长袖飞舞,汉服以它独特的美受到广大华人的喜爱。几年前,汉服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今天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汉服会不会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而被更多的人认可呢?有人说,服装和民族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的文化不断,汉服就会延续。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但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应该是内在的精神。当我们身着“汉服”来弘扬国学的时候,是否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到底继承了多少国学的“魂”呢?汉服复兴——追寻失落的华美@盛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汉服社日渐出现在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社在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学生参与率低、活动次数少等问题。通过开设汉文化必修课、对汉服社进行系统的教育等方式,可促进汉服社在当代高校的发展,同时也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7.
沉沉 《求学》2023,(2):49-50
<正>近年来,随着国内“国潮经济”升温,汉服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形成百亿市场,穿汉服出街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时尚”。汉服产业的发展,也让汉服写真、汉服妆容、汉服体验馆成为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并衍生出“妆娘”“簪娘”两种新职业。“妆娘”“簪娘”究竟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职业鲜体验“妆娘”,原意为专门给角色扮演的人化妆的人员,在古风汉服领域,则特指古风汉服妆造师。  相似文献   

8.
汉服的复兴在网络上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其实很感谢一群服装学院的良心学生发起这个可爱的潮流。虽然还不是很多人认可,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骂的人,何况新东方的一个老师还坚持穿汉服授课,实在是让人心头一阵温暖。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华夏儿女美好品质的源头。服饰是民族的重要象征,更是我们凝聚文化意识,传承文化的密码。着汉服,诵国学,重礼仪,塑品德,基于时下青年人群崇尚的"汉服"概念,提出"云汉服"理念,挖掘汉服背后的文化价值,通过"线上+线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培育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自信是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感、促进其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和前提,在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悠历史,是广大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石,然而当今社会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践行存在距离,因此亟需有效载体践行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汉服作为一种"具象化、具体化"的文化符号,正是新时代连接传统文化和青少年的桥梁。以汉服复兴为载体,通过合理的引导路径,能有效的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旅游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而生产流通的物质类产品,如果在旅游线路和消费中能够很容易地被识别为地方的文化标志,那么它们就承担着旅游地物质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促进南充市的旅游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借助汉服复兴的时尚潮流,发扬“中国绸都”的优势,促成汉服产业的形成,使旅游消费者建立“汉服一丝绸一中国绸都一南充”这样的思雏图式,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格。汉服在南充旅游文化传播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汉服的“丝绸”文化核心与质料的非统一性、推广汉服需培育和发展的二元消费市场、与其他旅游产品配套推出的市场布局以及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5,(3):18
涂末从小喜爱历史和写作,已在网络、报刊上发表过十多篇报道和文学作品,参加了《新月王子》中外名著导读,出版了散文集《呵,年华!》、历史小说《帝王祭》。在课余时间里,组建了北斗星公益学生社团,还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汉服社,并在学校内发起了"汉服复兴运动"。在大型青少年综合素质竞技节目《最强少年》中,涂末的成熟、睿智,不仅引起评审团的热辣点评,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观众关于家庭  相似文献   

13.
微言微语     
《当代学生》2016,(Z1):40
参加秩音汉服社,已经有两年。人说光阴浮沫,而就算透过这浮光掠影,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初见的点点滴滴。滥觞溯源是与今组策部长的邂逅。在汉字听写大赛的幕后,她与同伴交谈意外发现同伴"同袍"的身份。是的,"同袍"!这是汉服爱好者与研习者的自称,从本世纪初的汉服运动开始,汉服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志同道合,又都有建立汉服社  相似文献   

14.
<正>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自"垂衣裳而治"开始,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后世不断改良以及丰富完善,遂形成了我们的汉服文化。男子篇衣裳(chang)类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于是,这些年,汉服热一波一波袭来。如今,很多"90后"也加入到了汉服潮的大军中。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汉服社团,大家一起研究中国传统汉服文化。说到汉服,我们就会想到古代的许多与汉服有关的仪式。而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成人礼,即笄礼,便是古代一个最重要的仪式。现在,15岁已经不再是被摆上台面的重要节日,然而对于同学们而言,却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很多同学也希望能够有一个特殊的仪式来宣告自己的长大。所以,同学们穿上汉服,回到遥远的时代,为自己缔造一场别样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16.
<正>我追求的不是奇怪,是特别"不做出头鸟,不做出格事",从小到大,我们大部分人都深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影响。于是,在大多数人眼中,当小时是个完完全全的怪人。我喜欢追求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就像别人穿过的衣服我死活不买同款,尽管那款式很好看。但我不只要好看,我还要独特。独特是什么?独特就意味着特别,意味着跟众人不一样,也意味着格格不入。2013年我开始接触汉服,那会儿汉服还是个新奇的东西,我穿汉服出去的时候总是受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滑,这个势头到目前尚未停止。而现在距离2020年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只剩下8年。我们真的认为那些一推就倒、一累就病、一跑就死的"高考俊杰"们,能担起民族复兴的重担吗?能成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者和体现者吗?父母在抱怨网络、游戏制造出太多的宅男宅女;媒  相似文献   

18.
同袍异路     
厉清雯 《大学生》2020,(2):30-30
16年过去,汉服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淘宝上,汉服销量持续走高;抖音上,穿汉服的网红视频不胜枚举;微博上,"汉服"超话论坛下更有三百多万的讨论和二十多亿的阅读。就连已经淡出的贴吧中,汉服吧仍保留百万关注和干万发帖。汉服更是走出国门,在南苏丹联合国曰庆祝活动中,中国维和女兵身穿汉服表演古典舞蹈《礼仪之邦》惊艳全场。  相似文献   

19.
<正>■助农民工安全施工■助农民工学习技能■助工程质量提高"农民工夜校"近年来在一些工地悄然复兴,这种新型夜校有什么特色?农民工朋友对自己的学校有什么感触?夜校助农民工安全施工"大家出来干活最重要的是什么?"授课老师、工地上的安全员丁擘又抛出了新的问题。"当然是挣钱了,这还用问吗?"回答的话音刚落,就引起了一阵笑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6,(7B):20-20
一套以汉服为蓝本设计的“中国式学位服”方案在网络流传,引发人们对“复兴汉服”的再度关注。从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网友举行的祭祀、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宣传、推广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认为,学位和学位服本来就是西方舶来品,具有鲜明服饰特征,也遵循国际惯例;而所谓的“中国式学位服”像是古代官服,把汉代的服装生搬硬套到我们现在的服装里来,符号指向存在偏差。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认为,没必要非强调汉服服饰,毕竟汉族不是中国唯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