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2.
<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3.
禅宗里讲过一个故事:“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出家人修行渐递的三个境界。学诗也有三个境  相似文献   

4.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相似文献   

5.
空山幽思录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禅之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清源唯信禅师语  相似文献   

6.
<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之谓游山玩水三境界。欣赏自然风光如此,欣赏人间万象亦然,大致都要经历这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我们姑且代用美学理论上的三个名词来替代,即直觉阶段、移情阶段、距离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欣赏的第一阶段,也是初级阶段,我们可以视之为"直觉阶段",所谓"直觉即是表现",这里的"表现"即指客观事物的直接显现。欣赏者初识客体对象,在审美心理上尚与客体有相对的  相似文献   

7.
自由精神是贾平凹散艺术魅力的根源,表现为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对双重化身份的超越是贾平凹散自由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数学思想的灵动精妙、数学方法的飘逸精巧、数学文化的丰富醇厚,为诗意的数学课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数列综合问题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类问题,它能与函数、不等式、向量、三角函数、概率、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进行整合.诗意的数列综合问题之旅,要经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应该走民族化道路佛教禅宗有三句极为耐人寻味的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用这三句话同样可以观照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以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处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古代语文教育是经验型的,就是看古人是如何写诗作文的,然后学生就照着读,照着背,照着写;看书家是如何写字的,学生便依葫芦画瓢。这种教学基本不讲知识性。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年的语文教育,主流是反传统,学西方,然后是学苏联。语文教育遂由古代的经验型变为近…  相似文献   

10.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所说的"山"和"水"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万事万物.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似文献   

11.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有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著名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段话,亦见于《青原惟信禅师语录》。青原惟信这“三般见解”,后来成为禅宗一桩著名的公案,历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28):53-54
高三的复习不应该让学生只停留在得到题目的答案,回归课本让学生从"二次学习"的角度,从整体、宏观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面对我们高三的学生,必要时需要达到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求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仔细想想,高中思想政治课"用教材教"何尝又不是经历着这样的三重境界。崔允漷教授认为,"用教材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  相似文献   

14.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15.
李宗阳 《学语文》2010,(5):14-14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五灯会元》中用来比附第二种修行境界的。也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的。有我之境。在文学创作中即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应当回归本位,指向"语用"。近期,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一课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本,实践了语用教学的三个层次,即"显性之用"、"储备之用"和"无用之用"。这让我想到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似文献   

17.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18.
从《孙子算经》至今,一千五百年来对《鸡兔同笼》的研究历久弥新,究竟有何魅力?从俞正强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罗列方法,回顾历程;解读方法,沟通联系;感悟方法,一脉相承"中,我们感受到一课三境: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们也从中感悟到: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拎一拎"、如何"音声相和"、如何讲一个"数学寓言"。这些应该就是《鸡兔同笼》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20.
<正>诗歌创作,是在诗人主观情志的关照下依靠联想和想象完成的。所以,鉴赏者要学会跟随诗人的想象去揣摩诗人的写作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样,考试作答才会有话可说。那么如何快速赏析和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简而言之,赏析解答诗歌要学会感悟、陈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的两种赏析方式和"三步"答题法。一、要能赏析"见山是山"的内容"见山是山",本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境界之一,我这里所说"见山是山"指的是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