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薇华 《家长》2022,(1):156-158
<正>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美好品质的情感教育。美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历史,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培育高尚情操,促进其情感涵养、道德修养和素质能力综合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器乐演奏渗透审美因子、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在集体合唱中提高审美素养、在音乐文化中提升审美品质。让学生在受到艺术浸润的同时,能在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提升音乐核心素养。这样,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引领下进入一个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音乐本身就是很多乐趣和情感的载体,小学音乐欣赏课不仅可以教会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透过音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人文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就如何激活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过程进行了浅述。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寻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音乐教学内容入手,整合和优化教学,选择审美内涵深厚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其次要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感悟到深刻的审美熏陶。之后要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挖掘音乐课堂中的审美元素,加强学生的审美认识。最后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展现高校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以音乐构成的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教育的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当前农村音乐教育中更应该有明确认识,农村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形势下老师角色的转换;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三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四是如何做好一名导演。  相似文献   

6.
高中音乐审美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音乐探究走向多元,要对审美鉴赏差异、冲突进行引导。通过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思维力、探究力。高中音乐审美鉴赏能促进学生音乐生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就音乐美学问题而言,学校音乐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音乐审美不被重视;教师以教化取代审美,使音乐成为教化的工具;上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不足使学生不能真正认识音乐、走进音乐进而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想有效改进这些问题,要将亲身体验与知识技能相结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音乐"概念,重视音乐审美功能,采取适合学生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何胜男 《家长》2022,(1):159-161
<正>音乐是构成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使学生认识和了解音乐知识,从音乐歌唱、鉴赏中获得艺术修养。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讲授音乐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音乐素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教材,拓展教材,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共鸣。为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将音乐知识、音乐审美、音乐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贯串,为学生搭建趣味、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空间。在构建多样音乐课堂过程中,应该将之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明显。教师应致力于将"美"的概念、表现形式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借助音乐的魅力,带学生入境;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品味;加强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强化美学概念,在渗透"美"的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赏析"美"。  相似文献   

10.
学习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开发潜能,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使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开设中学音乐第二课堂民乐团,教授民族乐器演奏方法,能够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文章主要以南宁三中初中部五象校区第二课堂民乐团为例,研究中学音乐第二课堂民乐团的训练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周刊C版》2017,(12):212-213
在当今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由于专业音乐教师的缺乏,再加上教师、家长、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不足,致使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现状堪忧。为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推介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相似文献   

12.
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实现审美通感能力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育人效益。应明确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审美通感能力的教学目标,依据“知、情、意、行”审美过程和教学内容分布特点,构建“音乐认知”“音乐怡情”“音乐炼意”“音乐笃行”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通感能力。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开展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极其必要的。以审美为核心对中国音乐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辩证看待音乐与审美的关系,借助这一表象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提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理念;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积极优化音乐审美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彻底改善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为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讲述各个时期的音乐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使其对中国几千年音乐文化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保护、传承等各方面的认识,促进音乐审美力、鉴赏力的提高。对演唱、演奏中的艺术感悟、情感运用等亦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的理解。而教师教学质量则直接决定着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方面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审美注意单一、审美想象存在局限、审美理解和情感相融合是音乐审美心理的三个典型特征。生理条件、心理特征、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是形成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主要原因,正确把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和形成该心理的原因,对于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董建委  贾瑞伟 《天津教育》2022,(18):137-139
<正>“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如果学生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则难以对音乐形成全面的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音乐美学是一门分支科学,具有启发人类审美思维和创造的作用。在学校开展音乐美学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的能力。音乐美学教育具备整体性、协调性、情感性和超越性等四大原则,通过音乐美学教学,能够培养越深审美素质,发展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音乐教育的持续改革,音乐审美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师们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的增加。审美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美感,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对美的感知、发现与创造,因此,培养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发展和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师和其他音乐人所探索和实践的任务。1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在学校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可以升华人类的思想感情,在陶冶情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和音乐知识的掌握,形成对音乐学科理念、学科结构的高度整合,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学科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对于音乐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由孔祥勇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当代音乐表演美学探究》一书,对音乐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