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  相似文献   

2.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一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丌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时,曾专门比较过陈独秀、胡适和刘半农,说道:"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  相似文献   

6.
刘半农对“五四诗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还是他依据江阴最普通的“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了一整本民歌体新诗《瓦釜集》。沈从文在《论刘半农的<扬鞭集>》一文中,对他这一创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刘半农诗作中最美的篇什。话是这么说的:“为中国十年来新文学作了最好的试验,是他用江阴方言,写那种方言山歌。用并不普遍的组织,唱那为一切成人所能领会的山歌,他的成就是空前的。”刘半农写《瓦  相似文献   

7.
陈绚 《文教资料》2010,(2):87-88
刘半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新诗、散文及杂文,但是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并不为人所知。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国音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支持刘天华的音乐事业,使其取得巨大成就;积极引导刘北茂继承和发扬刘天华遗志.并最终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大师,等等,这些都是刘半农对中国音乐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刘半农的音乐研究方面入手,共同追忆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报章上有文说,刘半农于1923年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这是不确切的。“她”字确实是刘半农首创,但是,第一次出现在他1920年写的一首诗中。刘半农原名复,1891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4年谢世。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依,后改半农,晚号曲庵,江苏江阴人。在“五·四”时代,鲁迅称他为《新青年》里的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1912年初春,他来到上海,以译著维持生活,曾在上海实业中学和中华铁路学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四年刘半农先生病故后,鲁迅先生写了篇文章《忆刘半农君》纪念他。鲁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话说得是很深刻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恨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每读这段话,总想起我们很多年来,对胡适的评价是不公平的,我们也犯过把胡适“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的错误。诚然,刘半农和胡适是有不同之处的。刘半农在  相似文献   

11.
名人与启事     
刘半农的‘粗话启事’五四运动后,北大教授刘半衣极力提倡‘俗文学’,并在《北京晨报》上刊登启事,征求‘国骂’,拟搜集全国各地骂人的语辞编辑一本‘骂人专集’。语言学家赵元任博士见了启事,当天就跑到刘半农的宿舍,  相似文献   

12.
<正>题目用了妳字,别误会,我不是谈情爱事。不过一时心血,想说说文字的故事。刘半农死了,鲁迅写了一篇文章记念他,叫忆刘半农君。里面谈及刘半农早年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就是造了她和牠字。这是事实。许慎说仓颉四眼,受了鸟兽足迹的启思而造出字来,脱离了对于声音的单一依赖。此事虽为传说,意在说明造字一事,非等闲之人所能为。或于今统计,汉字数量在四五万之间。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多个。中华  相似文献   

13.
王文 《云南教育》2008,(12):11-12
一、夏丐尊是现代著名教育家,翻译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缓的教育》。他原名夏铸,为什么要改名为“夏丐尊”呢? 二、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成了广为传唱的经典情歌。他名复,初字“半依”,后改为“半农”。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吗?  相似文献   

14.
刘半农造字     
20世纪初,白话文兴起,再加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潮,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逐渐频繁起来。可在当时,凡是第三人称统统都用一个"他"字,所以语言表达极为不便。诗人刘半农便灵机一动,萌生了造一个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想法。1918年,刘半农把这个设想告诉了周作人。周作人听了也很兴  相似文献   

15.
刘半农(1891年—1934年),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早期研究语文学的著名学者,为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18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应用文之教授》,是刘半农在北京大学预科进行国文教改试验的一份报告,被认为是我国现代最早的一篇作文教学论."五四"以后,国文国语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部分,有许多条款是参照刘半农的试验成果制订的,可见其分量之重、影响之深.这份报告集中反映了刘半农的作文教学实用观,不仅对当时的写作教学起到了点拨症结、指明方向、明确做法的作用,而且对当下的作文教学与改革也同样具有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Leech的小说文体学理论分析刘半农翻译的某短篇小说原著,发现其在词汇、句法、语篇和修辞等层面的文体特征与"民间文学"、"歌谣"非常接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刘半农的早期翻译活动对其后来首倡歌谣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一年(民国10年辛酉)三十一岁三月二十日长诗《十二个》译讫,寄岂明,托他在国内发表。同时给他写了一封长信,谈及对于译诗的一些见解。五月二十日民歌专集《瓦釜集》编成。夏从英国伦敦“转赴法兰西,入巴黎大学,兼在法兰西学院听讲”(魏建功《刘先生行状》)。八月九日鲁迅将刘半农的一篇译稿寄沈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刘半农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兼理论家和学家于一身,是中国新诗诗体改革的急先锋,是极富开拓精神的诗人。刘半农涉足诗坛是从外国散诗的翻译开始的。他是中国第一个译介外国散诗的译,也是中国的散诗理论的先驱和创作。  相似文献   

19.
刘半农(1891-1934),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富有反封建精神,模仿民族形式;后期思想趋于保守。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20.
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到中国考察研究时,曾与刘半农商量,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这封信涉及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字如下:静农兄: 9月17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