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经典阅读类通识课在学生已有的阅读与文学素养基础上,需要实现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从高校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的意义与特点、混合式教学的意义出发,以目标为导向,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探索可行的教学模式,为高校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的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典著作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学生关于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效果对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校传统经典著作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面临问题及其原因如:实用主义下的高校传统经典著作教育的缺失;功利性阅读下的高校学生疏离经典阅读;阅读"自流"下的高校学生阅读经典效果欠佳。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经典阅读模式的转变,经典阅读过程的优化,经典阅读效果的增强三个方面着手,旨在改进当代大学生传统经典阅读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阅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和谐人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阅读文学经典的类型比较单一,数量较少;欠缺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与方法;亟需教师在阅读和欣赏方面给予指导。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教师定期给学生推荐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书目,传授阅读与欣赏的方法;依托学生文学社团,开展文学经典讲解和阅读活动,塑造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7,(6):61-66
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不啻为一场文化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学术期刊是提升全民阅读质量的重要力量,全民阅读能使学术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术期刊应凭借科学性与权威性努力扩大学术影响力和公众影响力。在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参与全民阅读、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必须坚持阳春白雪的办刊质量,改变曲高和寡的传播状态,以开放办刊的思维,实现获取渠道的开放化、受众群体的开放化、研究问题的开放化,以便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扩大学术期刊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起始年级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拓展阅读的尝试,是高中英语课程开发的新思路,该课程能全方位提高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更是一条启迪创新精神、培养完美人格的过程。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习语言知识,感受英语文化,体验百味人生、拓展阅读视野。把传统的"阅读能力"培养变成"阅读素养"和"阅读品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读经诵典能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但在目前全民手机阅读背景下,"去经典化"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学校需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及时调整策略,通过"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演一演"等渠道多管齐下,探索阅读活动路径,助推中职生重拾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经典可以厚实人的文化积淀,为人打造精神的底子,给人提供审美经验,使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文学经典阅读是一个人构建精神家园、创造诗意世界的重要活动.欣赏文学经典,实际上是在与智慧之人对话,是在精神家园进行心灵的旅行,是在与"真、善、美"遇合.因此,文学经典阅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成为可能.文学阅读教学应为学生的阅读构筑审美空间、创设品味阅读的情境、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并让文学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宝库。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活动,逐渐忽略了文学经典阅读的探究与学习。大学思政教育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形式,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有学者指出通过文学经典阅读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的方法以达到思政教育的意义,据此本文基于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展开探讨,希望提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审美经验培养为核心的"精致阅读",有利于文学作为专业的研究对象本该得到的相应学术和审美提升,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建立在传统"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审美阅读其实仍然是通过重新回到历史语境当中的文本研究。本文以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阅读为例,通过材料涵咏经典,进行精致的深度阅读还原文本本意,从而走出文学教育的理性中心困境,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学史教学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1.
图像时代下,面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日渐式微,本文着力构建一套跨媒介阅读模式,激活文学经典在新时代下"数字受众"中的传播通道。  相似文献   

12.
阅读文学经典能以审美的方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构建。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减少,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经典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作家万方曾感慨:"阅读是真正的快乐。今天能让人快乐的东西又有多少?"我们的课本,几乎篇篇都是精品、经典,但许多学生却不愿意读,而那些被视为文学垃圾的网游文学、流氓文学的书却吸引了不少学生,原因何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还存在一些误区。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课文时往往把经典"大卸八块",分析成高考的现代文阅读,用了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主题思想……阅读的趣味全无。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不断产生并传承着众多的文学经典著作。现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方式,在此影响下,原本的纸质阅读模式逐渐向电子文本阅读模式转变。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增加了人们的文学阅读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上的通俗阅读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盛行,不断冲击着人们对文学经典著作的阅读体验,削减了现今人们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关注度,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价值的提升。现今,寻求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新发展,要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重新发掘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方式,促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最早认识孙琍老师,是在孙琍老师负责主持的浙江省教研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经典儿童文学阅读的实践探索”研究中,感受到的是“孙琍名师工作坊”成员对经典儿童文学阅读研究的智慧和热情。“孙琍名师工作坊”的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聚焦经典阅读课堂,通过课堂研究、课例交流、沙龙分享等形式,充分发挥经典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李国云  刘永玉 《天津教育》2020,(14):171-172
全民阅读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为提高我国公民阅读量与阅读水平、创建文化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我国全民阅读量正在逐渐提升,我国全民阅读工程正在由"读"转化为"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近几年网络文化盛行,随着微博、抖音等手机应用的开发与应用,又为人们带来新的阅读方式——"碎片式"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也对阅读形式带来了一定冲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号召,我国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要逐渐将阅读经典名著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不断提升高中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能力,扩展高中生的文学常识。因此,特就阅读经典名著进行探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中学阶段是文学阅读与接受的真正开端。文学阅读与接受是生活审美教育场域的重要一极,不能让文学阅读仅仅成为储备知识的手段,而要守住文学"审美"的特别属性,且与"生活"关联。阅读经典以审美生活,直面人生而诉求诗意,"美"目传情且"微"之有致,凸显审美教化功能,优化生命个体成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纸质书籍被电子书籍所替代,图书馆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转化为电子图书馆,电子书籍已经逐渐发展为当下最流行的阅读形式之一。因此,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也深受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网络技术在为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与发展造成了影响。那么寻找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的共通点,巧妙运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效率是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考虑因素。本文就通过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的关系及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的策略。希望以此提高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体验,让汉语言文学紧随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人们功利性很强,教育改革也具有功利色彩。古代文学因为短期实用性不强而日益边缘化,此外,古代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也使得教师更加重视古代文学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淡化了文本阅读。这也使得高校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只重视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文本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阔大粗浅的特点。这不利于古代文学中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传承。因此,学习古代文学时,深入阅读文学经典是必要的。阅读文学经典时,首先是注意端正阅读态度;其次是采取课下教师指导,师生共读,讨论交流,深入阅读的方式。最后,对于阅读结果不做苛刻的评价,达到人人阅读,身受影响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