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晓苏的新作《父亲的相好》(载《钟山》2017年第3期)讲述的只是一个寻常的故事,对于这篇小说而言,叙事心理的建构与突破是打破叙事内容局限的关键因素。换言之,作为父亲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我"与父亲有着不同的心理空间,且这种比较、渗透关系始终贯穿于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叙述心理的突破也是弥补情节局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鬼魂视角又称为死亡视角,也有人称之为幽灵视角。当代作家晓苏短篇小说《金米》以死人作为叙事角度,小说的叙述者由已经进入坟墓的死者胡根担任,讲述了九女终其一生守护金米的故事。小说从叙事功能,人物建构,和语言三个方面体现了鬼魂叙事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晓苏一向擅长书写乡村题材,而且是与当下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乡村生态学与伦理学。他的"油菜坡"已经成了当代文学中一个显著的文学地理坐标。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乡村生活的原貌:开荒、耕地、种田,但同时又多了与"外界"进行连接的通道,就是那些逢年过节从城市回来的打工者、外出者、衣锦还乡者。由于人生经历已迥然不同,"离乡者"与"未离乡者"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对晓苏来说,他的大学校园题材小说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校园小说,特别是不同于那种青春版的大学生校园小说。立足于审丑是晓苏校园小说的基本特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或场所,高校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因此也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在美丽的高校校园里,不乏一曲曲充满昂奋基调的奋进之歌,不乏众多清新亮丽的精彩画面。然而,缘于特殊的写作视角,这些不是晓苏小说的主要关注点。相对于对校园生活的歌颂,晓苏更着意于校园问题的曝光。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小说界就是一个竞技场。各路好手使出浑身解数同场竞技,倘若没有新的招数而盲目登场,不是重复别人就是重复自己,这当然是一个小说家的最大悲哀。新世纪以来倾心短篇小说创作的晓苏深谙此理,即使是讲述一个看似老套的故事,他也往往能悄然地叙述出新意来,展示了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应有的艺术风度。  相似文献   

6.
最近,著名武汉作家晓苏推出了他的又一新作——短篇小说集《吊带衫》(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堪称当下校园讽刺小说的新收获。十年前的1998年,晓苏出版了第一部大学生活小说——长篇小说《大学故事》,以“审丑”的视角与“黑色幽默”的笔调描写世纪末怪诞离奇的大学校园生活景观,  相似文献   

7.
晓苏的短篇新作《金碗》(原载《花溪》2008年第9期,《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转载)是一篇旨在表现人性贪婪的小说。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由于作者把它放置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而具有了新的内涵。小说叙事流畅,读来悬念迭起,掩卷时却不免一声叹息。金碗是一架衡量人性的天平,张开弓和刘多,以及身边接触的人在天平两端起起落落,共同谱写了一出“见财起意”的轻喜剧,小说最后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长串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晓苏的短篇新作《金碗》(原载《花溪》2008年第9期,《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转载)是一篇旨在表现人性贪婪的小说。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由于作者把它放置在现今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9.
作家晓苏的小说《三个乞丐》在地点、细节、情节三方面通过隐喻手法揭示小说蕴含的特殊社会意义以及讽刺色彩,将读者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隐喻手法的使用,凸显了作品内在的深刻,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折射出特定时期乡村人民内心的淳朴与情感。  相似文献   

10.
意味深长的小说结尾——"我"被巡视组约谈,因为有人举报"我"有违纪问题,而且还是"带病提拔"——这个漂亮的自我解构,有如《狂人日记》中狂人最终发现自己也是"吃人者"的深刻自省,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说"我"与林近山淳朴真挚的感情插叙是对过去美好人际关系的缅怀,那么小说结尾叙述者的自我解构则包含了对风正气清社会关系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据福建网报道,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1月7日在福州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座讲话"发表70周年征文颁奖会,国家一级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刊主编晓苏的小说《剪彩》荣获一等奖。《剪彩》围绕一笔赞助款和一个剪彩仪式,写出了人性之中美与丑的较量。从老家油菜坡走出去的老师朱布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活着,其意义取决于他的活法,是活法赋予了活着的意义。活着是生存状态,活法是生存方式.是活法决定了活着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会寻求某种幸福的生活形态,而幸福与否,则直接与他的活法有关。晓苏的小说《麦芽糖》,思索的就是人的活法的命题。小说中不同的活法,带来了状态和性质迥异的活着。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活着,其意义取决于他的活法,是活法赋予了活着的意义。活着是生存状态,活法是生存方式,是活法决定了活着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会寻求某种幸福的生活形态,而幸福与否,则直接与他的活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白狗秋千架》融倒叙与夹叙夹忆的创作手法,通过井河十年前后往事与现实场景的交叠叙写,展现了一段看似温暖却又冷到绝望的命运追朔历程。主人公暖的命运遭际,既是一段感人肺腑的爱的故事,更是一段满怀伤感的爱的过程,内含纷繁复杂的情感矛盾与纠葛。  相似文献   

15.
无须讳言,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和错位。作文教育长期模式化、非生活化甚至政治化。忽视人,漠视人、抛弃人,在应试的压力下,唯考是图。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作文和做人被完全割裂开来。学生普遍缺乏运用自由的判断尤其是正确的判断来构建自己思想的能力。看问题表面化,流于肤浅。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越来越使作文教学行为沦为灵魂匮乏的形式化教学行为,同时也主动放弃了写作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渗透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晓苏的小说我是经常看的,但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却是第一次读到。令人惊讶的是,读他的著作几乎与读他的小说一样有趣。当然,作为一本教材,这本书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而且体例、构思、见解都很独特。应该说,这不只是一部教材,而且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与晓苏既是师生和同事,又是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位有独特生活体验与审美领悟,很注重语言风格、文体形式创造的优秀作家,又长期从事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研究刊物的编辑工作。他作为一位教授,撰写有关文学写作方面的著作,必然贯穿…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是小说队列里的轻骑兵。因为短.写来不是很难;因为短.读来也快。相对于长篇,他似乎不需要宏大的骨架.也不需要精细的构思。但读晓苏先生的近作《吊带衫》.你会改变对短篇小说的成见。  相似文献   

18.
晓苏的短篇小说,总是往两个向度用力:人性和生活,或者说,他的小说都是在人性和生活之河中缓缓流淌的。作家以一种限制性的视角来审视它们,决不以自己的某些立场去粗暴干涉一种可能的现实存在。这是一种认真而诚实的写作态度,也是对笔下人物的一种尊重,或者说是对人性和生活的尊重。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细致人微的洞悉与睿智达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湖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湖北作家晓苏的第九部短篇小说集《我们的隐私》,读过之后,有三篇小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言说欲望。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存在,即定在、超越自己历史环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阐释是以我们已经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这种意识的“先结构”“使理解和解释总带着解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成份”、(张隆溪《仁者仁者,智者智见》)我以为,对历史的解读也是如此.或许是十年浩劫对人性摧残的惨烈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与不能释怀的追根问底的深思,或许是风云变迁人生变幻使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悲凉,总之,读《旧址》、让我体味到了面对历史旧址的一个特定时代的一代人的情怀.这种情怀,不同于兴奋于“旧貌变新颜”的喜悦,壮烈,自豪;不同于无奈“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寂寞,悲哀,痛苦;也不同于将意义,价值暂时“束之高阁”“置于括弧之中”的轻松中的无奈.这是人文理想火炬的燃烧,是不愿放弃真挚追寻的努力,是对人性与历史历程的痛思与反省,是人类精神价值追寻中的一段凝重流程.它的核心,是对人性何以会被扭曲,窒息,戕害的追问,是对历史与人性关系的再次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