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是谁毛茜莹"总算找到你了。"黑暗已经结束,光明猛然到来时,我睁开眼眸,注视着眼前的男子。我是谁?泛起阵阵寒光,我孤寂了千百年,原来只是为了等待他——这世间唯一能读懂我的男子。"你是乱世!"他举起我直指皎皎明月,"从今以后,剑在,人在;剑亡,人亡!"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是谁?我是乱世。我听见人人都称他为"大将军",他握住我,走到祭台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带着复杂的心情逃离了教室里混沌的空气。晚自习回家的路铺陈在夜色里,黑暗的尽头,有人在等吗?冲入胸膛的是夹杂着寒夜狂野气息的冷风,没有了那样桀骜的冲动,以一次血脉喷张的狂奔把白天的不快和杂乱甩在身后,随着蒸腾的汗液一起渗透进无边的夜色。冷风撩起他略长的头发,不均匀的悲伤扩散在瞳孔里。好想逃离。路灯的昏黄灯光在空气里形成了压抑的沉重。窒息般,黑暗中有谁的手扼住咽喉,  相似文献   

3.
思维乐园     
《新作文》2005,(3)
大家好,本期的思维乐园又跟大家见面了!首先,向大家公布上期"模拟侦探室"的答案:梅格雷警官看到那条狗翘起后腿撒尿,便立刻识破了那个男子的谎言。因为只有公狗才翘起后腿撒尿,而母狗撒尿时是不翘腿的。然而,那个男子却用"梅丽"这种女性的称谓叫那条公狗。如果他真是这家的主人,是不会不知道自己家所豢养  相似文献   

4.
丝蒂薇·史密斯诗歌轻松调侃的语言背后往往藏着凝重甚至黑暗的主题,其中逃逸是其诗歌的主题之一。史密斯诗歌中充满了逃逸的意象,逃离工作,逃离俗世,逃到画中去,逃到被人遗忘的境地,等等。史密斯经常通过游戏式的诗歌来讲述逃离的愿望,诗歌中随处可见逃离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承接美国现代派小说的创作风格,开创了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天地,起到了承接的桥梁作用。他是在迷惘的前提下,更深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绝望情绪;在灰色的讽刺后,加深了对社会黑暗强烈的反讽和没落情绪的宣泄,其幽默所指,充满逃离叙述主流的逃亡情绪。  相似文献   

6.
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鸟》讲述了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大学生与自己幻想的鸟群一起生活了一年多。他惧怕现实社会,拒绝与外界接触。直到有一天,一个似乎能理解他的男子出现,青年以为找到了知音。青年为了证明幻影的确实存在,走出了房间。男子欺骗了他的感情,他们间的信任消失,这令青年无比痛苦,他面临着残暴没有人情的外界世界,冰冷的精神病院,一切令他不安、绝望。他试图用幻影来帮助自己逃离这个现实世界,而最终幻影没有出现,青年陷入绝望,最后被现实唤醒。本文以主人公遇见男子后幻影中鸟的4次出现为线索。以作者早期思想构成为基础,分析作者早期短篇作品《鸟》,探讨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木子 《华章》2011,13(1):55-55
英国曼彻斯特市51岁男子彼得·莱恩由于患有一种退化性遗传疾病,导致他20多岁时就开始双目失明。在长达30年的时间中,彼得一直生活在彻底的黑暗中。然而在2010年,曼彻斯特皇家眼科医院的医学专家为他安装了“仿生眼”,失明30年的他竞再次奇迹般地重见光明。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其人其文存在明显的"逃离"意象,表现为小说中逃离和生存中逃离。小说中逃离主要指小说人物的逃离和小说叙事的逃离;而生存中逃离则着重从其自由撰稿人身份来考察对体制的逃离,边缘处沉默则是对中心的逃离。逃离的起点是无趣,逃离的终点是诗意。在诗意放逐的时代,王小波更显现其可贵性。  相似文献   

9.
心约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年轻的男子因为要从军,即将与他的未婚妻分别。离去前,他每次总会约她在某棵大树下见面。那男子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回都迟到,而且每次他迟到后都会腼腆地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而她的未婚妻总是笑着对他说:"还好,我也不是等了很久。"那男子起初信以为真,后来有一次他准时到,却故意在一旁等了  相似文献   

10.
近闻一位小学老师执教《开天辟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当讲到盘古醒来"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时,一学生突然发问:"盘古的斧子和凿子从何而来?"教者愕然,思考良久终无答案。由此引起笔者对本课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实习侦探     
一名警员在街上巡逻时,忽然听到争吵声,于是上前察看。他看见有两名男子正在争夺一只手表,这两名男子中一名身体强壮,而另一名则身材消瘦。警员将他们分开后,身材消瘦的男子对警员说:"我放工回家时,他突然走出来,强抢我的手表。"身体强壮的男子反驳说:"你不要相信他的话,是他在抢我的手表!这是一只名贵的手表,他才没资格戴呢!"警员看一看衣着破  相似文献   

12.
电影"007"系列之所以会大受欢迎,一是邦德身手矫健,头脑灵活;二是他拥有许多设计巧妙、技术先进的武器。比如1965年上映的《霹雳弹》中,邦德身背"火箭背包",一飞冲天,逃离  相似文献   

13.
微博     
《大中专文苑》2013,(5):38-39
本期推荐@作业答案来了http://weibo.com/answercome>>>推荐理由:博主每天义务帮学生转发大约100道作业难题,并征集答案,同学们只要将难题拍照并@他,经转发后5~10分钟,微博上的各路"学霸"就帮忙给出了解答。除此之外,微博还分享学习趣事、点评作文……"作业答案来了"微博博主姓林,26岁,福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不是在逃离,就是在逃离的路上"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大困境。乡村教师"逃离"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社会地位持续走低;二是学校管理规训严格,但教师职业晋升空间小;三是教师准入门槛低与知识结构更新缓慢削弱了教师的职业优越感。教师逃离是当前农村教育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让教师活的有"尊严",让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农村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3,(Z3):108
1月15日,一男子翻过围墙进入湖南新化县上梅镇北渡中心小学。男子手持水果刀,将一名学生刺伤。校长杨建一听到呼救后,连忙追赶企图逃跑的男子。杨建一追出校门一两百米,和犯罪嫌疑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不幸以身殉职。杨建一生于1953年,58岁时就可离岗退休,却一直带病上班。他妻子无工作,家庭生活艰难,但他始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是远近闻名的"好校长"。多年来,他坚持每天7点以前到校,巡查校园;下午放学后必巡查各班教室门窗是否关好下锁,不  相似文献   

16.
生前,杰克逊给世人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艺术享受,但是他自己的内心一直被痛苦纠缠着。那桩指控他的"恋童案",使他说不清,道不明。他生活在阳光的背后,在黑暗中哭泣、在黑暗中挣扎、在黑暗中狂舞。杰克逊死了,一切都结束了。就在这时,那个曾指控杰克逊与自己有不正常关系的乔迪·钱德勒站了出来,他向公众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当年,是他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究竟是学生一起快乐学习成长的场所,还是使学生丧失欢乐、丧失学习伙伴、丧失个性和创造性的场所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越来越偏离"快乐学习"的轨道,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厌恶学习、逃离学校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近日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翻译的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认为此书中就有这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失去了光明,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脚步不能停滞不前。这句话,是北京残奥会男子三级跳远F1级1冠军李端说的,他是一名盲人。当有记者问起他:你的眼前是什么?李端回答: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无边无际!就像你带上眼罩一样。只是,你摘下眼罩就能回到光明世界,而我,已经在这样的黑暗中生活了这么多年。2008年,北京残奥会成功举办,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努力拼搏,创造了非常好的成绩。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在这个时候,城中小学在少先队员中开展我做一小时盲人活动,体验盲人生活的艰辛,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Takuya 木村拓哉30岁的已婚男子你一路收藏他的笑容,眼神和成长,他也时刻陪伴你的欢笑,寂寞和梦想。30岁,是应该了解自己和生活的时候了,这里的30个答案,是他前些时候接受日本传媒采访时的坦诚表白,从最点滴的生活琐碎到最私密的微妙心事,请你继续收藏他最真实的3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