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密不可分。获取巨额利润始终是殖民者对外关系的终极目标与利益准则。殖民者的主观愿望和被殖民地的客观现实条件制约甚至决定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与特性。以英国对清代中国的殖民贸易为例,由于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与侵略经历了"被动适应——积极调适——武力征服"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蝴蝶君》是以冷战背景下一位法国外交官与一位中国京剧旦角演员之间的间谍谜案为主线,以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作为颠覆的原型而创作的。剧中的殖民关系主要表现在性别关系上,从作为西方殖民者的代表-男性伽里马与东方被殖民者的代表-女性宋丽玲之间的博弈来看,性别关系的重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想彻底颠覆殖民关系必需先颠覆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3.
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描写的男性对家庭暴力的使用和受害者的不同应对态度,共同折射出殖民体系中主/奴、殖民者/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但女性对家庭暴力——尤其是言语暴力的使用,则完全颠覆了后殖民语境中的两性关系和父权统治。归根结底,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剥削是造成被殖民者在生存压力下诉诸家庭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构塑了殖民状态下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操纵着翻译主体为殖民主体服务。此时,译者主体等同于殖民主体,使被殖民者归顺于他们的殖民统治从而使翻译为殖民主体的功利性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中,"他者"一词主要是指处于权力关系弱端的一方,例如东方被殖民国家较之于西方殖民国家,女性相对于男性,自然界相对于人类,都属于他者。在西方的想象中,西方是男性的自我,而东方是女性的他者。《世界收藏家》中印度妓女昆达丽尼与英国殖民军官理查德?伯顿之间的关系正是男女关系和西方殖民与东方被殖民关系的融合。本文旨在分析昆达丽尼这一角色中这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发掘布拉姆·斯托克的代表作《德库拉》中吸血鬼德库拉之死的多层含义.斯托克在吸血鬼和他的毁灭者--英国殖民主义者与中产阶级之间安排了-个令人惊奇的对应关系吸血鬼即英国殖民主义的黑暗化身.两者有着同样的困扰,同样对"血液"着迷.这里的"血液着魔"意味着英国殖民者与爱尔兰本土被殖民者的差别,贵族、中产阶级和下层平民的差别.吸血鬼生理上对血液的着迷和需求恰恰反映出英国殖民帝国心理上对"血液"的着迷和固守.由此,吸血鬼之死要表达的是英国殖民者必须放弃其自身对"血液"的着迷.铲除吸血鬼的真正意义在于殖民者对"血液"的着迷随着吸血鬼的死亡而被销毁,这种"血液"论将不再统治人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徐莉 《武陵学刊》2024,(1):90-96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在中国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五十年的殖民历史和复杂权力演绎中,一种裹挟了殖民霸权和帝国主义殖民意识形态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关系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形成。日本作家对中国台湾主要采取了三种凝视视角:傲视、盯视和卑视,这三者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体现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的侵略本质,也反映了当下台湾右翼集团宣扬的“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台一家亲”等言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11.
库切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在南非文化语境下,这种反思主要指向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库切通过细致地展示殖民者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复制和对他者进行想象的过程,通过剖析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单向透视角度对他者主体性的变形和殖民者的自我与他者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揭示出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双方的特征都是出自权力的操作和话语的建构,矛头直指殖民话语背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一部典型的"逆写帝国"作品。小说再现了以苏丹为代表的被殖民国家独立后的现实和精神困境。旨在分析作品体现的多种殖民后遗症:苏丹内部的新殖民主义、东方对西方的报复、西方的变相殖民维持、未被解放的女性地位等,统一于作者对被殖民国家独立后何去何从的探索:本土化前提下"西学为用"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3.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短篇故事集《亚洲的眼睛》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欧洲人为主人公,探讨殖民国家与殖民地的关系。在书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相当融洽。作者通过被殖民者四位印度军团士兵的描述,将欧洲和印度界定为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并指出知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摆脱野蛮的唯一途径是教育。本书看起来是在探索殖民地的文明路,实际上充满了知识与权力的暴力。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加大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殖民入侵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各国独立的一百多年间,非洲文学也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转变。在非洲文学作品,尤其是黑非洲的文学作品中,西方殖民者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暴力野蛮的入侵者到对"他者"傲慢伪善的形象再到相对文明、理性者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殖民政治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劳伦斯·达雷尔在其自传体小说《恋人们的吹笛手》中揭示了"帝国之子"沃尔什有"家"难回的经济、种族与文化原因。与从被殖民"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殖民政治的伦理批判不同,达雷尔从对英国底层殖民者后代沃尔什的英国"家园"情节与文化焦虑的描写入手,实现了对帝国辉煌之主流话语的政治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16.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作品,该小说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同时反应了种族歧视给个体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严重伤害。作者尤其刻画了一个殖民主义下的悲剧女性。本文从殖民主义和男权压迫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着手探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作为一个"沉默者"其悲剧的产生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王雨的《开埠》回望与反思了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艰难挣扎,反思了自身与他者、殖民者与受殖者复杂纠葛的关系,描写了近代中国在殖民、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纠缠不休,既反抗殖民又追慕殖民的矛盾痛苦史。而相似的问题,也规约着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走向和愿景。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当西方殖民者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的时候,都利用宗教作为实现他们侵略野心的工具,以法国殖民者最为典型。今年是中越人民共同抗击法国殖民侵略的“中法战争”爆发一百周年。为了有助于深入研究中法战争,并更深刻认识近代法国殖民侵略的特征,本文力求较系统地阐述近代法国殖民者在中法战争前如何利用宗教侵略中国和越南,以及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传教士在中越所进行的阴谋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爱米莉,爪哇,1904》中,殖民模仿出现逆转现象,殖民者不再是被殖民者模仿的对象.一些殖民者甚至渐渐放弃自己的原有身份,模仿被殖民者的行为方式,甚至进入他们的文化环境,从此不再返回自己的家园和故国.这种逆转现象显示殖民地的潜藏文化价值,促使人们反思西方的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开展后殖民批评和生态批评之间的对话,探索"后殖民生态批评"成为西方文学批评研究的新趋势。新英语文学的意象创造,在反映和投射殖民/后殖民身份,形塑种族与种族、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过程中的隐喻效应、指涉作用和话语功能等方面功不可没。库切的《等待野蛮人》是新英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殖民者的无度狩猎行为、对无辜生灵的戕害以及对无声自然的压制等三个方面,表达了库切对帝国意识形态及其暴戾行径的控诉,对殖民活动所导致的环境和生态后果的反思,呈现了其试图构建族群正义、伦理正义和环境正义的后殖民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