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七月,张洁以其娴熟的文笔和清新的立意,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猝然轰动了文坛。紧接着张洁又陆续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她以细腻、深沉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人物心灵世界的一个侧面。 张洁不愧是很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在人物塑造上,她总是那么着力塑造那类真挚、善良、富有内在感情的人物,以致拦观其作品往往被她笔下的人物感动得潸然泪下。她笔下  相似文献   

2.
张洁小说的创作以跨越两种方式的伦理写作立场来实现其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她一方面从"人民伦理"的写作视角展现伦理蓝图形而上的特质,并试图深入构建现实伦理秩序;另一方面以向自由伦理的转变证明个体伦理存在多样性。张洁这一伦理观点的发展及突变反映在文本中,使其作品呈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表现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洁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文章通过对她的作品《祖母绿》的分析来理解女作家在第一期小说转变前后的特殊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6.
张洁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和执着耕耘者.她的作品透漏着一种女人的情调:优雅、高调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感伤情绪.当然,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少女的羞涩纯情到少妇的成熟辛辣,再到步入中年后的稳重与深刻见解.在作品中,张洁使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真正的回归.同时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张洁小说的音乐意蕴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叙述方式的展开,叙述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张洁对音乐艺术的自觉借鉴扩大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形成了作品苍凉沉郁的抒情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也给读者更多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小说作家里,张洁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与她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有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张洁的作品有她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她引人注目的魅力。不论你是否赞同她在作品里表述的某些主张或理想,当你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得承认,张洁是个有才华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张洁前期小说的研究,分析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冲突现象;张洁小说创作重在找回失落精神道德世界,重在精神自由的审美追求。分析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矛盾现象,小说本身艺术强化与弱化现象特点,探讨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0.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意象创造是张爱玲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法,花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用花来衬托女主角生存的环境,花成为女主角命运的象征符号。张爱玲的小说把花与女子命运相联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阐释花与女子命运的关系,花的意象有了更加广阔的所指和更深层次的拓展,张爱玲创作的花意象是对古代花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蕴,这是其小说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来探讨其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4.
张悦然论     
本着对一个有潜力的文学新人负责的态度,细读其文本,将其置于文学史座标系中来考察,会发现张悦然的小说属于主观型创作,诗化小说;其小说存在明显的唯美主义追求,且充满魔幻与灵异色彩;从女性文学角度来看,其作品是典型的女性文本,具有女性的阴柔极致之美。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失落者"的心态,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无情地剖析人性的丑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冷漠、残缺,母亲形象阴狠、毒辣、病态,婚姻充满现实和功利,或为物欲,或为情欲,是一片感情的荒漠。父爱和母爱的双重缺失给张爱玲带来一生的不幸。使她的作品充满着荒凉的家园意识和浓重的世纪末日情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40年代重要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创造了一系列去势的男性形象,从而使一贯被视为他者和失语者的女性得以确定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男性角色,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男性权威的衰落和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倾向的作家,时间的飞快流逝经常成为她的小说的主题,因此也就出现了众多时间性场景的描述。其中以服饰、镜子等物象为代表的"隐性时间"和以时钟、月亮等物象为代表的"显性时间",在这些时间性场景中尤为突出。张爱玲正是借助这些不同的物象,表达了她对时间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元素,用丰富的意象和影视技法构筑了一个游离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全新时空,本文将引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来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化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