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沟的这一边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突然一种苍凉涌上了心头.若干年前,当我们还少不更事时,我们知道了一个词叫"generation gap"--代沟.那时我们都在沟的那一边,而代沟这个词始终挂在我们年轻的嘴边,当然我们提及这个词时,会刻意摆出一副愤世疾俗或者怅然若失的表情,完全一种"词若有憾,心实喜焉"的大尾巴狼表情.因为我们在沟的那一边.我们还有太多的空间可以想像,还有太多的未来可以憧憬.  相似文献   

2.
大学闺密小蔚悄声无息地把自己嫁掉了。这个消息还是在一个月后才被我无意中知道的。连夜问宿舍的其他姐妹,也都—概无知,大家的哀愤之情,像是"老公有外遇,我是最后—个知道"那般。  相似文献   

3.
朋友蒋在一家公司工作,混了10年,终于爬到了销售经理的位置。这个职位炙手可热,当然,蒋为此付出了很多。以前,蒋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会马上起身赶往公司。而现在,他可以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回总经理:"老总,我在忙,正在和客户谈话。"企业改制的时候,蒋有望再进步一次,升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的。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蒋仍然当他的销售经理。而一个车间主任"一步登天",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他的愤葱是可以想像的。到处放出话来,说自己将不干了。最后董事长找他谈话,让他安心工作,董事会会考虑他的。但时间过去多日,董事会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一怒之下,蒋辞职了。之前,他告诉  相似文献   

4.
一位遭遇情变的女朋友来找我,在诉说男友(准确地说,是前男友)种种不是之后,丢下一句"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脸绝决的样子,好像这辈子再也不碰男人、不谈爱情了!面对这些为情所伤的女人,我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我同情她们的遭遇,很想给那个负心汉一顿大棒,帮她们出口气。但另一方面,我更想给她们一棒子,让她们在情爱的迷醉中清醒。的确,在对待两性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一个朋友生了孩子,向自己的妈抱怨,说没时间读书没时间旅游也没时间和朋友坐坐闲聊天;谁想到伊的母亲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冷嘲热讽:"现在你知道你给我添了多大麻烦?"我的朋友当即跳将起来大喊一声:"而且还知道,我给你添了多少人生乐趣!" 许多母亲都像我这位朋友的母亲,她们并不是不爱孩子,但是她们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养育一个孩子的快乐.她们喜欢把自己扮演成<烛光中的妈妈>,让孩子充满内疚,最好是一生一世的内疚,似乎这样她们才感到满足.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我连续看到三个为孩子流泪的母亲,对于孝敬父母的最佳方式,有了更多感慨。第一个是香港艺人张国荣的母亲。去年4月,是香港艺人张国荣坠楼身亡2周年,某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档悼念节目,播出张国荣生前一场演唱会的片段:张国荣深情演唱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把它献给前来捧场的母亲。母亲流下幸福的热泪。随后是张母在张国荣追悼会上,老泪纵横、痛不欲生的镜头。张母一喜一悲的镜头,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7.
我欠的债     
现在我是一个人过日子,一个女儿一星期来看我一次,拿拿报纸,送些食品,还帮助做些零事。有一次,我忽然向她道歉:几十年前,我狠狠打过你一次。"我早已经忘了,爸爸,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不是,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极不耐烦地对待过妻子李叔华(当她病重的时候)。她子宫里长了一个肉瘤,流血不止,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对我说:"在床旁柜子抽屉里有一瓶云南白药,可以止血,你帮我找一找。""这半夜三更,怎么找"我近乎咆哮了。她只温和地回答了一句:"将来你要后悔的。"现在她死亡已经二十几年。我追悔无及。我们  相似文献   

8.
一眨眼,白驹过隙,1994年成了昨天——一页永久的历史,一轮1995年的太阳已经升起。这一页历史,完整也好,残缺也罢,喜也好,悲也罢,都已经成为过去,你即使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住岁月的滔滔逝水,你纵使再有万般真诚,也追悔莫及。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然而,中国文化和世界却又年轻了一岁。 《中国文化研究》第一次跨过完整的一年。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怀和同我们一起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读者、作者及社会各界,我们从心里说一声:谢谢!  相似文献   

9.
我说"男人无才便是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女性朋友都会追着我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难道男人不学无术就有德了?" 其实她们误会了我的意思,我这里并不是指那些真正有大智慧大聪明的男人.  相似文献   

10.
不惑有感     
人过四十总有许多的感慨。人生正当年,犹如日当午。“当”字很重要,临界前后即是最高点,亦是落点的开始。人生至此或有所获。当别人都在忙着各自秋收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夹在人群中匆匆地为着自己微薄的收获而编织一个小小的屯子,以便装进去半生的喜、半生的怨、半生的苦、半生的乐,还有留给后半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玖玖 《文化交流》2016,(9):94-96
正"我已完成我的使命。我的复活只能在此……"伦敦时间2016年7月23日晚7时,应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诚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戏《寇流兰与杜丽娘》在伦敦孔雀剧院全球首演两场,并由此开启英法德奥四国巡演。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唱完最后一句台词谢幕时,英国的观众完全倾倒了。"Amazing"是英国观众一直在喊的一个词。在世界戏剧的中心伦敦,这个来自中国杭州的纯女子剧团,  相似文献   

12.
我希望奥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我建议中国政府和媒体在对外传播上要"光而不耀",这是对外公关的关键因素,在今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宣传自己的强大,中国的强大这一"客观事实"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中国就应该自律,在沉默中,踏踏实实积累"成果",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加藤嘉一  相似文献   

13.
思念老北京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4.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5.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6.
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本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7.
艾珺 《文化学刊》2010,(3):189-189
<正>印文为":昔司马温公藏书甚富,所读之书终身如新。今人读书恒随手抛置,甚非古人遗意也。夫佳书难得易失,稍一残缺,修补甚难。每见一书或有损坏,辄愤惋浩叹不已。数年以来搜罗略备,卷帙颇精,伏望观是书者倍宜珍护。后之藏是书者,亦当谅愚意之拳拳也。闻斋主人记。"以司马光藏书、爱书为例,感  相似文献   

18.
《论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读《论语集注》、《洙泗考信录》后武树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期以来,学...  相似文献   

19.
我最喜欢的两个女作家:张爱玲与杜拉斯. 似乎没缘由把她们俩并排在一起谈论,她们相隔得那么遥远,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家产背景、不同的性格……然而,这两却如同一个驱散不了的情绪抑或是幽灵,时常纠缠在我的心里,令我迷恋她们,倾慕她们.  相似文献   

20.
松尾芭蕉在咏秋悲秋俳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秋暮、秋风、秋月等,其悲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他不仅把这些意象看作客观的自然现象,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他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秋色之中,使秋色超越了纯粹的客观物理性质,从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芭蕉的悲秋和他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宗教信仰相关,主要体现在羁旅之情、无常之感、暮年之叹等情怀之中,而与之相关联的意象也与芭蕉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本文将对松尾芭蕉俳句的悲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