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的文字材料,对研究汉字发展史和商代历史都是难得的重要资料。商代金文是金文研究中较弱的一个环节。将商代金文和甲骨文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试从词汇、语法的角度将商代金文与甲骨文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并试析其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殷商时,人们崇尚迷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等,都要用占卜的形式预测吉凶祸福。占卜后就在龟甲兽骨上刻下卜辞及与占卜相关的内容,这些由贞人(或巫师)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统称为“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贞卜文字”“契文”“殷契文”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刻写的技艺,是艺术的自发阶段,是中国书法的开端。甲骨文字形包孕着丰富的形象意味,刀法有着深厚的笔意;结字随体赋形、任其自然,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功的体认;章法上体现了当时书家巧妙的构思,且笔势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波动,时代风格和书家个性演绎在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书法的学习与传播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及影响。科学认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探索和了解其艺术风格及用笔方法,对于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推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老予的道与自然之道是相合的,老子的心与人民的心是相通的。《老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成书于西周末年。但两千七百年以来人们很难懂得《老子》,除了各种主观上进行曲解的因素之外,文字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从老子所处时代的文字背景出发,举通行第一章为例,得出应以甲骨文与金文的本义来认识《老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书法风格是书法家作品表现的主要思路和艺术特点,它的形成受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书法风格的品评有一定的标准。风格各异的各个时代的书家和作品各美其美,评品的标准也应广博多元。  相似文献   

7.
当代甲骨文书法是甲骨文书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二十多年来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大影响下 ,当代甲骨文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本文借助对“接纳”与“进入”这两个概念的实现和未来进展之追踪 ,阐述了当代甲骨文书法非常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旨在说明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 ,只有首先回归、体验先民集体无意识创造出的商周甲骨文书法 ,继而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甲骨文书法的审美创造 ,实现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金文释林》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激成教授的遗作,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甲骨文考释34篇,铜器铭考释58篇,古文字考释理论性文章1篇,共400千字。胡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修养关照他的古文字研究,又以古文字研究中的所见、所获来充实、佐证他的史学研究。形成史学、古文字学交相辉映的学术特色。在古文字学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将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作为最原始、最直接而又真实可信的史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殷商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生产工具、社会生活、商业状况、宗教观念等阐述了许多新颖独特且极具学术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殷商金文书法的研究,主要从毛笔性能的角度进行,其金文中所具有修饰性的“打磨”效果和“块状”形态一般不做专论。致使难窥殷商金文书法的全貌,这是不小的缺憾:—其实,殷商铭文的“打磨”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有着一定的工艺要求,也是当时人们敦厚质朴的审美表现。殷商铭文的“块状”是在充分吸收夏代陶器形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探讨殷商金文书法修饰美对还原殷商金文书法的本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文在宋朝被大量发现,但当时仅限于古文字研究领域,并无涉猎书法。清代考据和金石学盛行,金文书法方被带动起来。在当时,金文书法是融入碑学这个大范围的,因此往往也是篆隶并提。近年来,尤其是历届篆书展,更是把篆书热推向了一个个高潮,金文书法也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但金文书法创作和教学中的文字书写与取用问题,对于很多初学者还是无所适从,针对金文书法创作中和教学中的有关文字常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金文文字取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的历时异体字,往往能反映文化的变迁。从甲骨文、金文"姓"字的异构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婚姻形态从族外群婚到一夫一妻制个体婚演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利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材料语言文字材料对殷商语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殷商时期的语音面貌有了大概的认识。不过,目前对殷商语音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音系的宏观描写和概括阶段,对具体语音发展的微观分析还很少。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书法各种书体的形成和风格的衍变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学习古人书法是为了继承传统,化古为新,那么就必须正确掌握研究、分析古人书法风格的方法。客观地分析影响书法风格的诸要素,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风格的形成,达到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书家的书法风格与其人格类型有一定的联系。道劲秀美、阳刚壮美和浪漫奇肆等三类书法风格表现和反映着书家的自然人格、伦理人格和个性人格的人格特征,书家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15.
<正>远古结绳记事及其所用符号,应该是标明文字发生的萌芽状态,直至黄帝时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说明我们的先祖已告别原始状态的生活,进入了文明时期。我们今天普遍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为什么呢?因为依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确实如此。但笔者认为似有不妥之处,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讲,甲骨文作为殷商文字的代表,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  相似文献   

16.
殷商易代之际,周初统治者为证明其所建新政权之合法性,极力宣扬以德得天下的理论,并从西周初期开始,逐渐构建起了“以德治国”的新的政治理念。传世典籍对此过程本有多方记载,在此则以相关文字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的演化过程为基础,对西周早期“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略作考究,以期从另外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历代书法风格转换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书法的创新不论是字体形态的改革,还是审美风格的创新变化,都必须基于汉字的结构规则之上,必须基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如果离开了这一发展轨道,也就是孙过庭斥骂的:“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者”。这样所谓的创新是不会有成就的,即使标新立异,风火一时,也终不免会被历史所淘汰。  相似文献   

18.
19.
晚清孙诒让是中国20世纪古字研究的开创,其金成果代表了乾嘉至晚清金研究的最高峰,同时又是历史上甲骨研究的第一人。孙诒让所《契举例》作为第一部甲骨研究作,其开创意义是公认的。但学术界在肯定其开创之功的同时,对孙氏的甲骨研究本身,则多有保留,甚至否定,说“谬误居十之八九”。这种评价是不客观的。对孙氏作的调查发现,尽管孙氏难免开创的局限,但在甲骨研究方面不仅有价值的成果比例较大,而且有很多精辟的见解至今还被甲骨学界所沿用;更有甚,孙氏的考释又有后人所不及,乃至孙氏已作正确解释而后人至今还作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唐代书论明确提出了“风格”概念。针对不同的书法作品,唐人沿用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意向批评方法,试图以不同的“词”来概括、区分其风格的细微差异。在取法谥法的基础上,唐人通过《字格》的形式,确立了风格论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