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最为频繁的时代,政权更替带来的社会动荡,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文化冲击与碰撞,造成了此期丧葬文化在观念、仪式、形态等方面的迅速变革,加上战乱、动荡、政权交替、移民等使当时文献资料灭失,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者寥寥。叙述、建构和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从通史、生活史再到民俗史,从宏观叙述研究层面,勾勒了百年来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研究的全貌,为魏晋南北朝全景式丧葬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2国际魏晋文化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主办、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一是"魏晋文化与许昌",意在结合许昌历史文化,突出许昌的地方文化特色,为许昌的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持。二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旨在让与会专家就学术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学术研讨,发挥学术研讨会"面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避暑山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康乾盛世的一种体现,是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体现.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避暑山庄文化的实物形态;避暑山庄的实物与意义的结合形态;避暑山庄文化的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4.
隐士文化是知识分子作为士大夫的一个阶层,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在政治与文化的紧张中一种动态的显南,也是知识分子在处理自我人格冲突时的一种文化取向。唐代政治上约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旧有社会阶层被打破,知识分子纷纷以不同方式走上仕途。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古西域龟兹文化、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特点的介绍,凸显古西域龟兹文化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摄互补,方才汇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象。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节日源于先民的生产活动,产生于先秦,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几个历史阶段发展,变化,不断的增损,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但成为调整人们繁忙生活的一种有效的特殊机制,而且给人们的精神状态造化出一种特有的情境。同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文化的代表敦煌文化是甘肃独有的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这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意象化的敦煌"、"文学化的敦煌"、"纸上的敦煌"三种衍生形态。它们使文化资源变成现实文化产品并参与了现实文化的建构,构建了多元的敦煌文化形态。这是一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实践,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祭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曾在汉魏晋南北朝时风靡一时,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历来研究者很多,但是关于挽歌的起源问题,均是各自持一说,莫衷一是。本文通过,甄别旧说,考辑文献,追述挽歌背后的文化渊薮。认为挽歌起源与东夷文化存在着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东夷文化中的归山观念、神仙文化及部落图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通过研究地名,可以了解其间蕴含的文化信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名志》收录的地名众多,对巍山地名显型形态和隐型形态的分析,探索巍山地名与其地域文化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并由北方政权隋朝完成,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新课程已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新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树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语文新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文化和山西晋南民歌的概念解释,使人们更加了解山西晋南民歌。文章中主要阐述了山西晋南民歌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形式,山西晋南民歌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文化变迁中对山西晋南民歌的发展展望,旨在促进山西晋南民歌的健康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民歌。  相似文献   

16.
在形态学视野下,沂蒙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性能的形态。沂蒙文化形态的各种表现形态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沂蒙文化形态的结构。沂蒙文化形态是具有沂蒙地区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渊源深远、地域性、多元性、多样性、经世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历史地位看,沂蒙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校园文化认识的误区 一是"社区"说,即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也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玄学、佛教、道教均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试图简要论及这三种文化,并对其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两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成熟时期,监察机构和官员的设置逐渐专业化,弹劾程序日益固定化,弹劾文也出现了格式化的倾向,许多弹劾先例和“故事”也成为后来实施监察时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而被援引。两晋南朝时期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刚正不阿的监察官吏队伍,涌现了一批重要的监察官员和家族,弹劾文化日趋稳定,深刻地影响这整个官僚群体的日常行为和国家治理。两晋南朝时期的弹劾文化对当下的监察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它是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质文化。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与网络有关。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计算机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上网者的使用方式等。网络文化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产物,具有开放性、多维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