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在措辞和视角两方面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体现原作"丰姿"上的特点与得失.通过比较发现,霍译中存在严重扭曲原作叙事角度,无视原作者文体风格的现象;杨译对原作文本亦步亦趋,基本体现了原作的文学特性,但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现存文本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书中主要人物的诗词创作引用杜甫诗之语典、书中人物对话语言称引杜诗名句以及借宝钗、黛玉诸人之语评价杜诗等三种方式,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名篇巧妙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不仅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杜甫的推崇和对杜诗的熟知,在客观上反映出清代士人对于杜诗的接受程度,同时,对杜诗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91-94
论文立足于文学文本,力求在异质文学之间寻求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据此,笔者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中西方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互为参照,展示出灵肉母题呈现过程中的同步性和相似之处,彰显中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契合点,并发掘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李祝喜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0(5):63-66
《红楼梦》的叙事既是写实的,也是诗意和象征的。《红楼梦》荒诞叙事,寓示着作者对生命荒诞感的诗性体验,主要表现在语言层面和意味层面。探析《红楼梦》的荒诞叙事,具有文化意义、哲学价值和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5.
冯其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34
启功先生是著名红学专家,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注解,多发前人之所未发,非常人所能及.以启老所说<红楼梦>里"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为契入点,论证:1)只有"满纸荒唐言"诗才是曹雪芹自抒胸臆之作,而"无材可去补苍天"及"字字看来皆是血"诗均非曹氏所作;2)论证黛玉、宝钗之诗反映她们迥然不同的性格;从版本、音误、形误和黛玉性格等角度论证"冷月葬诗魂"句当作"诗魂"而非"花魂",更非"死魂";从而印证启老所言,洵为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6.
李国祥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4):9-1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关于贾府的财经管理,尤其是当时盛行的理财方法--高利贷和典当,以及其他独具创意的理财方法--降低财产损耗、把大观园由"消费"型变为"生产"型等的描写,是很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红楼梦>的理财思想对搞好企事业的财经管理、提高理财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一生铸成一部小说,几经变改书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最后定名<石头记>.由于历史原因,书稿仅整理出八十回清本,就"问世传奇"了.七年后(1761),曹雪芹应已完成了他的<石头记>全部书稿,由于突如其来的灾祸,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末除夕,这颗文星陨落了.一个完全的<石头记>真本也没流传下来.30多年后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突然冒出了由宫廷武英殿活字印制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此即由程伟元、高鹗搜访多年,获得残稿,编缀成的"全璧",改<石头记>名为<红楼梦>,次年,程、高之流对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文大肆阉割篡改达2万多字.至<石头记>神韵风貌,文采风流尽失.使这件真假合一,盗名欺世的假<红楼梦>冒充珍品,风靡天下200多年.周汝昌先生与家兄周祜昌二人满怀一腔义愤和热情,发愿终生校辑一部接近曹雪芹原来文字的<石头记>(<红楼梦>),这就是<石头记会真>的契机与发端.二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历尽难言的艰苦,宏愿欲尝,<石头记会真>即将梓印,周祜昌先生不幸抱恨阖然长逝.红学资深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其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石头记会真>书稿的核订.本文作者侯廷臻同志应出版社特邀承担了<石头记会真>书稿全部审核校勘工作,经逐字反复审核,耗去了5年的心血,终于使第一部接近曹雪芹真本原貌的本子<石头记>,奉献给世人.全书共10卷,800多万字,8000余页,即将由海燕出版社推出,就教于普天下热爱<石头记>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红楼梦>的仿词艺术,认为其仿词与原词之间有3种关系:相反、相对、相递,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仿词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爱情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几个方面,其中,首要的是青年男女的客貌美。是人的外在特征的美感;爱情还是相互体贴的结晶,爱情是双方情感的交流,青年男女要有共同的志向和高雅的情趣。 相似文献
10.
陈继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65-68
《红楼梦》后40回是补续之作,但它与前80回早已连为一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在评价它的时候,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读者;后40回与前80回既有连续性、统一性,也有特殊性、差异性,评论时应把版本研究与文学评论区别开来;评论后40回应有统一的标准。事实证明,虽然后40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如前80回,但作为补续之作,基本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1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艺术总结,犹如百川归海,它接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古典戏曲对<红楼梦>的影响入手,探索戏曲与小说的关系,并通过探析<红楼梦>在人物出场、情节处理、场景安排、人物活动等方面对戏曲艺术手法的借鉴,更加微观地欣赏文学大师曹雪芹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葛雪梅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3(4):64-67
《红楼梦》第三回书中的重要人物纷纷出场,因此,在全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该文从小说叙事的角度.通过叙事的空间、叙事者、叙事对象的视点变化等,解读叙事对象的外在面影、内在精神及叙事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较清晰地预设或推演出叙事对象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李祝喜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
<红楼梦>回目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生命叙事维度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言说.其中死亡意象的频仍出现,凸现作者对人固有一死的复调体认;对人物个性、人生欲求丰富性的描写,再现了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中自然、女性、纯情、悲剧和唯美事象的融会贯通,寓示作者对生命诗意美的迷醉.生命叙事绾结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生命关怀,彰显<红楼梦>生命主题的深刻性、普泛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5.
张林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12-14
百家争鸣之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往往退而谈玄论道,参禅拜佛,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6.
刘晓飞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0):45-46,49
影片<十面埋伏>和<泰坦尼克>都以成功的叙事阐述了爱情的极致,但在叙事的处理上两部影片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写意化的手法,把叙事作为手段讲述爱情;后者则是以写实化手法认真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使两部影片的叙事在人物处理、节奏和强度的控制、背景处理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 相似文献
18.
19.
叙事角度是叙事文及其小说结构全篇的始点,不同角度引出不同艺术旨归.《红楼梦》和《老人与海》共同选择了寓言式叙事角度,前者以世外灵石的寓言为全文张本,后者对老人形象及其处境寓言化,这种选择使两者的结构精深严密,叙事宏大、主题深邃.时间和空间都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这种共同选择,首先取决于创作方法上的“故意”,其次取决于对主题深度的哲理挖掘,再者,是思想上的先行者在表达其与时代社会不相融的思考时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陆丹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4):109-111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恨歌》的风格绵密细腻、婉转悠长,这与作品的叙事话语女性化以及叙事的空间化密切相关。本文拟从这两方面来分析《长恨歌》绵密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