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辩证性、生存性、基础性等方面指出政权政治的认同,由民生发展到建设,再由建设发展到民生,进而指出从民生到改革再到民生这一过程是和谐政治的认同。从民生、革命、建设的实践历程看,政治、经济、和谐政治将民生样态体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政治认同发展的主题是民生,这是党一直追求的目标。政治认同的发展和进步将民生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将不同时期合法性新要求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在民生领域探讨政治认同,既是延续理论逻辑的过程,也是当代政治实践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并采取切实措施帮扶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通过抽样调查,研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影响,探索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帮扶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将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八大类,并针对这八大类型构建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两大核心、四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以期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与吸引力,促进池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核心指标。妥善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现阶段,应把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扩大并由此引发出种种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因此探析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对策,对于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就政策取向而言,在中国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重视民生并改善基本民生状况,是公正和效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状况。既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公正,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也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健康而持续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民生状况的改善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职业教育联系着国计与民生,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从民生的角度关注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也就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民生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通过整治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为边区人民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一项重要内容。边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匪患、二流子、不良社会风习对边区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整肃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了边区政府基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安全执政理念的社会建设的民生性质。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解决民族地区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是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保障,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以民生关怀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择校乱收费关系着民生关怀在教育领域的落实,进而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充分落实民生关怀,不断增进教育公平,并以此促进我国择校及其乱收费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我国教育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民生的改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安康,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改善民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应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这五个维度。  相似文献   

12.
李文中  兰晶晶 《文教资料》2010,(29):127-128
“民生科技”是与民生问题最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它与一般的科学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发展民生科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举措.它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和谐四个方面给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巨大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的民生科技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8,(1):34-36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民生社会建设,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民生社会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基本特质和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十八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计划,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凝聚力,把发扬民主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后劳动合同法时代,应将大学生就业协议制度置于实现社会权、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理念下反思和重构。就业协议定性为附期限的劳动合同,具有法理正当性和劳动合同法规则依据。现行就业协议制度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就业体制之上,以劳动关系的行政控制为特征,实现社会稳定,体现国家本位;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法治化的要求,将加剧经济和社会的断裂,悖离民生,不利于社会和谐。人们应从理念更新、主体改造、权利义务设计、责任机制和救济机制设计等方面重构就业协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统揽全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整体性把握与全局性思考,对人民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给予高度关注与深切关怀,始终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深刻蕴涵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丰富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  相似文献   

17.
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完善政券市场机制将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节能减排、建创新型国家;关注民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解决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和谐、有效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发展轨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指与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利益问题,如衣食住行、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虽然马克思主义文本并未直接论述民生问题,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民生发展思想。马克思也正是从民生问题的逻辑主线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在民生建设中,可以马克思民生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推进社会制度改革等方式改善民生,以更好地促进民生发展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平等、关注民生民权、推进社会保障、化解社会矛盾、遵循自然规律,并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是毕节试验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是营造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机会平等、利益共享、和谐共处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