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俗学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初民的灵魂信仰中,普遍盛行着灵魂游走的观念。灵魂游走除了暂时性的与肉体分离(梦境、影子、疾病)和永久的离体(死亡)现象外,还寄存于体内某一器官和体外的它物中。本文通过古今中外有关灵魂寄在风俗的大量资料,专题分析和论证了这种现象的种种形式、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时期普遍崇巫,荆楚地区尤"重巫祀"。文章充分利用新出简帛资料结合传世文献,贯通先秦两汉,对荆楚地区的多神崇拜、巫术种类、卜筮祭祷、历日禁忌、驱鬼招魂等进行系统地探讨,指出了荆楚巫术以沅湘为盛及东汉以前巫术地位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同类而不同一的现象。迄今为止,宗教与迷信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离的膻变过程。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宗教与迷信混饨不分的话,那么人为宗教的出现便成为宗教与迷信分化独立的契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发生的人类社会中思想与实践相分离的历史进程,原始宗教也产生了观念与行动,即信仰与巫术的逐步分离。社会的需要和人为的加工使得宗教越来越神学化、精致化、体系化,彼岸世界于宗教的重要性和核心意义日益增长。而那些仍然注重现实世界的粗陋低劣的原始宗教观念和巫术,以及与正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巫术的资料。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西南地区先民通过巫术处理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巫术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给当时普通民众和统治者都带来了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周代乃至整个先秦的宗教信仰活动中,巫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对比先秦之后的情况可以看出,巫及其所承载的信仰体系和文化有一个走向民间的世俗化过程。它包括作为技艺的巫术的演变和作为职业的巫师的演变两个方面内容。巫的这种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观念和官方意识形态在周代宗教信仰领域中的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6.
秦简《日书》涉禹出行巫术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禹在长期的行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的功绩,确立了崇高的威望,故而先秦巫师在作法之时,意欲通过模仿禹的行为以获得禹所拥有的无上权威;其次禹既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也是一个在巫术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巫,故巫师施展法术之时,视禹之巫术为正宗并效法之;第三,相信鬼神巫术、在先秦社会影响极大的显学墨家对禹倍加推崇,所以涉禹巫术自然也就会得到他们的信奉并宣扬。总之,由于以上三种原因,使禹的一些行为遂为先秦巫师所采纳,作为其解决与出行相关的问题时的重要巫术加以利用。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巫师们又将这种巫术的法力扩大到几乎所有领域并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7.
先秦宗教稽疑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巫术通天神稽疑阶段、龟卜问祖先神阶段、易占人谋鬼谋阶段。以后随着宗教的伦理化,稽疑术便被抛弃而进入了所谓“神道设教”的时期。民间宗教虽不为正统社会所认可,但却一直不绝如缕,还保留了大量的宗教原生态的遗存.先秦宗教从最初的巫术通神到易传哲学,促使中国哲学终于从宗教母胎中孕育出来,进入了辉煌的诸子时代。  相似文献   

8.
名魂·命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人的灵魂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控制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巫术观念。而根据原始人类的共识,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之外,控制了一个人的灵魂,肉体就等于死亡了。因此,原始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得特别神秘。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早期文献中,不同文体对语气词的运用有不同特点:记事体文献对语气词的运用最少,而歌体类、议论体类最多。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的植物形象来自于对《九歌》中神灵装束、行为的模仿,而神灵装束和巫术习俗又学楚地植物信仰的影响,这种信仰来源于原始植物崇拜观念,屈原受植物崇拜观念浸润而引入大量植物,并企望区得巫术化的神力。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中所载大批畸形之“尸”,并非一般“尸体”,当为复活后生气勃发的“尸神”,尸神复活的基本条件是巫术,巫为人神中介,通过施展神秘巫术,使尸神变形复活,正是基于原始巫术,形成尸神复活内在机制;祖灵观念的传承,生死意识的变革,尸祭制度的推动与阴阳哲学的潜化。  相似文献   

12.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要获得质的提升需要完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哲学、生命的哲学。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灵则是生命之体,身体则为生命之用,身心畅通是生命机体活跃充沛的条件,自孔子"六艺"到阳明"良知学"都以此为本。依照心灵大体的观念,当下及未来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具有平民人格的"精神贵族"即儒家之"大人"或"大丈夫",如儿童教育则重在心灵开放、气机通达,使之身心舒畅,进而步步提升前进。教育理念上必须"由器入道",方法上要以生命的养成为鹄的,才能造就健康、向上、奋进的社会栋梁。  相似文献   

14.
论身体的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伦理道德的理论阐释还是实践,必须处理身/心、灵/肉、精神/物质、欲望/理性、自我/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安置身体,引领欲求,进而建制社会组织与秩序。其间,身体是伦理道德话语编织的结,是德性得以展现的实践模式及抱慰个体心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库萨的三一认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的思想,恩培多克勒将其发展为有二元论倾向的"同类相知"理论。柏拉图区分理念和现象的同时也区分了灵魂和身体、思维和思维对象,这种彻底的二元区分与之前的感知理论依据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相冲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用"潜在的现实化"将被割裂的主客体联系起来。库萨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把感官、理性、理智、上帝连接起来,构筑了一条从感性到上帝的寻觅真理之路,并且从理性主义过渡到神秘主义。因为上帝在人的认识能力之外,从理智到上帝的超越要依靠启示,理性最终要让位于信仰。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为中华名族的一种主要的文化心理结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所宣扬的思想对学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撮泰吉”是一种极富巫术性质的古傩戏“。撮泰吉”的巫术内蕴具有乐观性、向善性、主体性等特点,同时“撮泰吉”内蕴的巫术文化具有不断强化主体的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对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势在必行。高校的责任在于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不是无知的法盲,所以,高校理应担当起培养大学生法治理念的重任。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主要应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权威观念,强化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培养大学生的程序理念等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不少人物均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者.然而,亦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巫师术士,称不上是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许多《三国演义》人物皆有巫师的影子,尽管他们缺少了与神相通、驱邪治病的能力,但仍能通过观天象测吉凶、观人相测前途,可见他们之熟谙巫术.虽然神化色彩不及远古巫术般浓烈,但在《三国演义》里仍可体现一种神秘无形的互渗关系,其中占星、通天便最能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通过分析《三国演义》数个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可让学界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较少人讨论的人物巫术形象,以及其文学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