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英 《中国培训》2003,(1):20-20
一、激励要因人而异企业里不同员工对于激励的需求不尽相同: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的员工,偶尔的提薪嘉奖最具有激励作用,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满足;酬劳丰厚、经济宽裕的员工可能公开而真诚的赏识更具有激励作用,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业务骨干则是良好的作业条件、挑战性的工作才更有激励作用,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实现的完成。由于激励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员工的主观感受,因此对不同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按需激励。能让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激励才能产生最理想的效果。当然,即使是同一员工在不同…  相似文献   

2.
企业核心员工是指那些拥有高精尖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核心员工具有鲜明的特点事业心强,追求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主意识强,拥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因此,对于核心员工的激励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等中式餐厅的基层员工占餐厅人数的90%,其行为、素质直接影响餐厅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地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出唐山有代表性的30家餐厅的激励现状与问题所在,并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针对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并就五个层次的需要提出该理论对管理活动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并就如何吸收、培养、发展、留住知识型员工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激励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来分析,我国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生存需求、安全归属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之处。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在内容上必须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部分。与此同时,还应该开辟晋升激励、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多元化激励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竞争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核心员工成为了企业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也成了人才市场上主要的争夺对象。一旦核心员工流失,将会对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如何留住核心员工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点出发、根据核心员工的需求特征,提出基于核心员工需求特征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热情,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较好的绩效。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激励,就是使下属的需求愿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并引导下属积极地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如何才能增加员工的满足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来讲有精神和物质两种激励方式来增加员工的满足感。领导要恰当选择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8.
激励一般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管理一般以精神激励为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管理中开始以物质激励作为主要手段,精神激励则作为辅助手段,甚至渐渐淡去往日的光辉,被人们视为过时的激励方式。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精神激励依然有着其他激励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暂时的,只有精神激励才能给予员工更为长久的激励。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正确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调动组织中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组织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励手段运用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行为科学中有关激励的理论值得借鉴。激励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员工真实需求的正确把握。本文提出了激励的作用和企业中存在的激励误区,并以有关激励理论为指导,阐述了企业对员工如何进行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10.
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知识的转化与分享。在研究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及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主要需求,根据实行知识管理过程的SECI模型即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提出了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分享知识增强组织竞争力的对策,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形成模仿和实践的习惯、促进员工知识的外部化、建立良好的知识分享机制、对知识的分享实行奖励、重视激励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成就激励情感激励以及文化激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艺概》研究史以时间维度为经,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而以学界研究的不同视角为纬,又可见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点、主导价值观和成就所在。《艺概》研究史主要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20年。综合《艺概》研究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为《艺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历史借鉴,也将引导接下来的刘熙载《艺概》研究。  相似文献   

12.
如何选择政策工具体现着政府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师研修的走向和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社会和教育问题持续引发研修政策更新,依据政策内容可划分为偏重资格、个性、开放和支持的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工具选择存在差异,而同一工具在不同时期又有所变化,且不同工具间的协作与融合渐趋紧密。由此,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展与兼容,工具应用的针对性和整合性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3.
日本建立伪蒙疆政权后,为了维持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鸦片收入成为支撑蒙疆政权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鸦片收入,担负起向当时其他日本占领区内提供鸦片的任务,日本在蒙疆地区推行鸦片专卖政策,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公司专卖制、组合转让制及政府收购制三个时期。笔者通过对各个时期鸦片政策的分析,介绍日本蒙疆鸦片政策的形成过程,揭露其维持殖民统治,“毒化”中国人民,削弱抗战力量的罪恶阴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物价波动实证研究所用考察指标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解放以来物价波动可分为三个阶段,按照“谷-谷”法划分,1977-1999年的23年中,物价波动共呈现4个周期,并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改革以来,物价波动剧烈度逐渐远远大于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15.
"人"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传统的中国法律在价值取向上重权力、轻权利;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造成现实的中国法制重"物"不重"人",事实上,不仅仅文学艺术在塑造着人,法律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塑造与培养着人。法的历史就是不断对"人"的设计、塑造与培育的历史。法学关于人的主要课题可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法律人是法学的研究切片与假设,法律人具有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也有其缺陷需要弥补。从现实的人到现代化的人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反映了从当前到未来社会的一段漫长的过程,与此相应,法学研究目标按其实现程度可分为现实目标和终结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的文人画形神论开其端,汤壁的“写意”说和倪瓒的“逸气”和“逸笔”说发展之,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和“不似之似似之”论为其巅峰。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群体。高职院校学生三年的高校生活,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适应期、稳定期、成熟期。基本上以每一学年为一个时期,每个时期学生的特点不同,班主任的工作重心也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冯至早期诗歌可分为"昨日"时期和"北游"时期。"昨日"时期的作品宣扬"爱"和"美"的思想,同时又有着悲剧性的内涵,这与其时处于青年早期的冯至思想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而从"昨日"到"北游",冯至诗风的变化,也可以看作青年冯至接受"成年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的演变是一个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根据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其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严禁和敌视时期、漠视时期和开始重视侨务时期。  相似文献   

20.
笔者依据生态群落的物种共存研究①及人类的演化②,触发客家文学的"泛化"与"特化"理论(generalization-specialization)。"泛化"与"特化"之间并非绝对的拉锯,而是存在的质量多寡。依据历史发展历程分作三时期:泛化、特化不分时期,泛化时期,特化时期。客家文学的泛化,对"客家"概念是空泛、浮泛的呈现,缺点在无独特性,不切实,优点在具有普遍性。客家文学的特化,则标举出客家文学有别于其它族群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