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元之际,山东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在1220—1224年之间,奉成吉思汗诏,赴中亚作过一次旅行,途经阿里马(Almalik,在今新疆伊犁地区)时,听见当地人称汉人为“桃花石”。这就是汉文史料中“桃花石”这一名称的出处。丘处机把他所听到的这个汉人名称译  相似文献   

2.
释“石”     
"石"字的甲骨文的简形形体从"山石之岩"义的"厂",而形体中连接"厂"形的一条斜直线,其作用类似于指事字中的短划符号,用来表明崖岩本身的质地就是"石"。"石"的甲骨文繁形下方的"口"表示祈祷义,从构形义来说,为面对崖岩而祈祷,即祭祀山石之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4.
5.
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邱处机秉成吉思汗之诏到西域,在阿里马(故城在今新疆霍城县境)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称汉人为“桃花石”。《长春真人西游记》曰:阿里马“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和《郭店楚墓竹简》的整理者都将“壹”读为“矣”,但“壹”与“矣”形、音都不相关,无法相通。实际上,“壹”与“者”形、音俱近;“壹”是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强调所陈述的内容。“者”作为语气词的读音与敲打鼓面发出的声音相似,遂用鼓槌敲打鼓面的构意创造古文字“者”。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理实体出现之后,其专有名称也就应运而生了。同其它地名一样,任何一个城市名称都反映了在命名时地理实体具备的各种自然景观或人文特征,它是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镜象,透过称谓各异的市名这面镜子,可以观察到命名时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革、文化状况、物产特征、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作为古代民族历史文化特殊载体的城市名称,就是一项有益有趣的工作。本文仅从语源、语义角度,对日本的城市名称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些有规律的东西。但…  相似文献   

8.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修订稿)语词分册331页解释“六尺之孤”说:“古指未成年的孤儿。《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376页照搬此说。 其实,“六尺之孤”不是出自《后汉书》,而是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是:  相似文献   

9.
“天道酬勤”一语,早已为现代人所耳熟能详,使用得也相当广泛.在众多的用例中,对其含义的理解基本一致:天理无私,会酬报勤奋的人.指下了苦功夫一定会有成就.很多书法家对此语偏爱有加,欣然挥毫,将其作为展示书法艺术的警句.在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口中,也已然成为一句励志名言.人们在使用中,有人称之为成语,有人称之为格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武当语源,学界历来意见不一,本文对武当语源的各种说法逐一评说,指出武当语源于“武力阻挡外力”说较为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1.
“足下”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如《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荆轲刺秦王》“虽欲长侍足下”,《谭嗣同》“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等),教学时常要接触到:有不少人都以为该词是源于发生在今山西介休县境内的古春秋时晋文公焚山逼迫介之推出山受禄一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释该词时还讲述这个故事(见1987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载孟庆祯《文言文教学引趣七例》);某些语文书刊  相似文献   

12.
读了《中学语文》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刘法绥同志《“死马当活马医”探源》一文后,有如下不同意见。“死马当活马医”,古人但云“死马医”。据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下集载:“‘死马医’自唐已有此语。《传灯录》云门举扬亦用此语。其初出《郭璞传》“……世俗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之‘死马医’。”朱翌这段记载,不仅指出了该语的出处,使用情况,还指出了它的比喻意义。《晋书·郭璞传》,讲得十分具体生动。郭璞避乱东南,造访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  相似文献   

13.
以20世纪50年代调查羌语时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讨论了羌族"释比"一词在整个羌区的读音、意义,证明虽然"释比"一词在整个羌语分布地区的读音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是同源词,同时还讨论了不同语音、构词特征的演变规律,指出:"释比"一词是汶川周围一带对羌族祭师称呼的译音。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第5期《中学语文》(上半月)刊出了陈艳老师的《“迷花倚石忽已暝”注释质疑》一文。文章认为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一句的解释值得商榷,并认为应将“忽”字释为“忽然”,将“暝”字释为“昏暗、昏黑”。笔者认为教材注释“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了”并没有错误.陈老师的说法值得商榷。“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梦中,诗  相似文献   

16.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17.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18.
“五花八门”的语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古代兵家的布阵作战。“五花”指的是“五行阵”,春秋战国诸侯和群雄争霸时期,许多军事首领都懂得使用这种阵势。“五行”,是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代表:金—黄色,木—蓝色,水——白色,火——红色,土——黑色。  相似文献   

19.
风狂,或作“疯狂”,其语盖源自“凤凰”。风(疯)甲文中与“凤”通,狂与“凰”音近可转,凰鸟在《山海经》中写作“狂鸟”。风狂与凤凰除语音相通外,其语义亦颇与凤凰之品性相吻合。凤凰的“歌舞饮食”,均有出“风”头和“狂”妄自大之嫌;其飞群鸟从以万数,又或漫天翱翔,自是在发“风”或发“狂(逛)”。因凤凰是古东夷族所崇拜之图腾,故凤凰有“风狂”之表现,应是古华族对夷族某些风俗习惯的一种蔑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炼丹术最早的国家。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著作,就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据有关文献考证,中国的炼丹术始于秦汉之交,在唐代达到全盛时期。在7~9世纪传到阿拉伯。到了12世纪阿拉伯人的炼金术传入欧洲。众所周知,7世纪时产生了新的宗教——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以伊斯兰教作为思想武器,开始了征服运动,出现了连结东西方的阿拉伯大帝国。到了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