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百年来,董永遇仙传说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还缺乏系统梳理,不少关于董永传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对此也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未做专题讨论。迄今为止,围绕董永传说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为历史人物董永的生平和故里进行考证,研究董永孝文化及其产业,从文学艺术角度对董永传说开展研究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针对董永传说的文学研究中,对董永戏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民间戏曲是董永传说流传的重要载体,元、明以至近代,中国各地以董永遇仙为题材的传统剧目非常多,对于这些董永戏的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实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相似文献   

2.
英藏《董永变文》是敦煌文献中极具俗文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写卷.尽管该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诸如“孤儿”、“至孝”、“感天”等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我国传统民俗与民族的信仰的文化信息几乎没有改变.在董永故事中,“孤儿”经验的痛苦召唤着人类最初的良知与恻隐,孤儿对“天”的诉求,更无限地触及着人们的孤儿情结与渊源久长的弱者经验.《董永变文》依然延续了“孤儿”文学这一主题,强调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是一个需要上天关爱与呵护的对象——“孤儿”;至于董永“卖身葬父”最基本的价值则在于“至孝”;董永“至孝”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的感恩,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重要目的,即“感天”,取得具有血缘关系的祖神或者称之为“天”的佑护.  相似文献   

3.
从“董”字字形演变过程来看,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壁画墓所绘“童永”即二十四孝之“董永”。“童永”的“童”是东汉时期对“董”字古体的简化。从各历史时期董永图像的构成元素变化来看,该图像更符合元代董永图像的特点,结合墓葬形制和同出壁画可推断其时代为元代。该图像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幅直接表现卖身葬父情节的董永图像。图像史料虽有一定的局限性、滞后性,却是对文字史料不可缺少的补充,且更能反映出社会大众的真实心态和普遍趣味。  相似文献   

4.
董永考     
纪永贵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2):94-98,138
董永遇仙故事中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呢?现存文献虽倾向前者。但皆无据可凭。笔者认为,记载在《汉书》中生活于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是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这个故事是董永因孝名闻于乡里后于光武帝建武二年嗣封为侯的史实与东汉时期的神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自东汉开始首先在董永的故乡山东千乘一带流传。封地在山东的曹植就地取材。在诗中记下了这个故事的雏形。后来,根据民间故事衍生与传播的知名原则、就近原则、混同原则和满足原则,它被不断地改造与更新。唐代以后,因为人们已经不知道董永故事的历史渊源。其生活时代被定为西汉武帝年间(唐宋人的观点)或东汉末年(宋明人的观点);董永的籍贯从千乘,逐渐转移至蔡州(唐)、丹阳(宋)、孝感(明)等地。这正显示了这个故事内在生命力的顽强和传播过程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5.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中所咏的董永故事仅有40字,却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你到天下第一村的周村去玩,不要忘了去看看董永墓。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董永卖身葬父则确有其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董永遇仙传说里的“仙”从“天之织女”变为“三仙女”之一再到“七仙女”之一,数量从一到三再到七。究其原因,或是受到中国古代数术思想、星宿文化以及不同时代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特征的影响。七仙女群像的生成对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衍生出其他六位仙女的传说故事,“七仙女”群像已经成为一种深切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民俗符号。  相似文献   

8.
<正>董永在汉代是孝子的典范,最早出现在东汉的武梁祠画像之中(约为公元147年到200年)。武梁祠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类按照内容类别相对集中安排在一起。与三皇五帝共处同一空间的是表现孝义、节烈的人物和故事。孝义方面有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敬事后母、曾参孝母、邢渠哺父、伯俞伤亲、董永佣耕侍父、孝子魏汤、杨伯雍义浆、孝孙原毂、三州孝人、休屠王敬母等著名的孝子贤孙的故事。其中董永"佣耕侍父"出现在武  相似文献   

9.
孝感孝文化,是指自东汉以来,发生在孝感地区、并富于地方特色的孝道思雄、孝行方式及其影响的总和。它通过以董永、黄香和孟宗等孝德模范及老百姓的孝道践履,通过因孝而生的种种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传播形式系统地展现出来。文中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认为孝感孝文化具有多重价值,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因此,对这一文化应持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孝感学院     
孝感学院是湖北省属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汉孝子董永故里——孝感市城区。学校占地面积1221.6亩,校舍建筑面积43.2  相似文献   

11.
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不断推陈出新。董学文、张永刚的《文学原理》就文学原理的原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柳永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学术界与文化界都兴起了一股"柳永热",自然也出现了不同观点的论争。从学术角度考察,在这股"柳永热"的背后,却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这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脱节与不平衡。在我看来,这种脱节与不平衡,必然导致柳永的被理解与被误解,这就是本文要论述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3.
浅析邕剧排场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邕剧是南宁市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南宁市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名片。"排场戏"是邕剧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是从经典剧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通用的基本构件。通过对"过山"收状"等实例分析,论证"排场戏"是邕剧基本功和表演程式的综合运用,应及时发掘整理,以利教学传承,弘扬剧种特色,为南宁地方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耕读文化"虽然在中国农村有普遍性,但在永嘉楠溪江占村落里表现得最纯粹最晶莹、最典型、最鲜明、最健康。其所体现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对当代永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技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种"文化力"的引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7.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地位形成了西柏坡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红色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文化资源、廉政文化资源和民俗及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对西柏坡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新提法.以此为导向标保护和开发西柏坡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促进西柏坡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显著和谐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州正在进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其目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飞地"经济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夏蓉高速公路贵广段和贵广快速铁路(简称快速通道)正在建设中,这将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黔东南州快速通道地区要抓住此次机遇,积极发展"飞地"经济。  相似文献   

19.
郑缉之《永嘉记》,是较早的古代地记作品。本文经考证提出:《永嘉记》的作者郑缉之熟悉浙江地理,或有过任职于永嘉(今温州)、东阳(今金华)二郡的经历。其所作《永嘉记》在北宋前期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虽原书久佚,但其佚文仍具有重要的经济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还对《永嘉记》现有辑本的佚文归属,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