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择利的张元济致罗振玉、王国维札八通,均为首次发表(其中一通在《张元济年谱》中曾搞引),颇富研究价值。王国维与张元济的关系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的贡献,张谱及多种王国维年谱均语焉不详或失载。就我们所见资料,除张元济外,商务印书馆其他主事者如高梦旦等与王氏亦颇有书札往还,不时求教,王氏井有用商务信笺抄录的与沈曾植唱和诗稿近世。王国维对古籍整理的贡献,在张礼中俯拾皆是:《四部丛刊咄版后,他专函商务提出意见,备受重视;所以当《丛刊》再版前,张元济数度求教,傅补初版之不足。根据王氏和傅增湘等学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3.
苛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人的确难以时时铭记于心、见之于行,更多时候我们的心态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邓之诚在1959年8月17日的日记中,就对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馆”)的元老张元济有较为刻薄的评价:“报载,张元济于十四日死于上海。此人以遗老自居,而骂清朝。胜利后,反对蒋中正。新中国成立后,勇于开会,当场中风,卧病数年,今始化去。在商务馆发财二三十万,为人绑票,去其大半。沦陷后,骤贫,先卖其屋,后并所藏批校本书籍而罄之。八年前,曾以《翁文端日记》卖与燕京大学。一生刻薄成性,能享大年,亦甚幸矣。”不知邓之诚为何评价张元济“刻薄成性”,从张元济的书信与日记中,虽常见其厉行节约之行为,但也不乏慷慨助人之举。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张元济全集》(书信卷)搜集了张元济先生与友人之间的数千封书信,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及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张元济先生漫长的一生中学术交往广泛,全集亦不免有所遗漏。以下就是刊载在《江苏省立图书馆第八年年刊》上,张元济与柳诒徵先生之间的来往函,而全集未收。原信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绍曾与商务印书馆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1930年,王绍曾进入商务印书馆校史处协助张元济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馆中工作也使其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绍曾开始正式研究张元济其人其学,研究重心偏向张元济的古籍整理与校勘成就,同时发起并向中华书局讨回《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又组织团队进行整理并最终将...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4月25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浙江海盐召开。本次活动为期3天,包括张元济纪念馆开馆和思想研讨会两项内容,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了解,张元济故居海盐县投资4300多万元,启动了"张元济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和"张元济纪念馆"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出版人张元济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心,通过对张元济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历程以及其图书馆理念与实践的考察,窥探民国出版界与图书馆界的互动及影响,最后指出,两个看似"跨界"的界别同属特殊的"文化事业"行业,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而至今缺乏的就是缺少张元济式的人,一个真正以"文化精神"办"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8.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采刻本张元济跋傅增湘校跋并录黄丕烈题识又录张元济校"。四周双栏,九行十七字,黑口,单鱼尾。卷末有张元济、傅增湘手跋。兹录二人《跋》语如下: 张元济《跋》: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商务印书馆的成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文章从人才选用、薪酬待遇、员工培训发展和组织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提出构建包容文化氛围、实现人力资源优胜劣汰、杜绝裙带关系、重视员工培训与发展、建设企业组织文化五个方面,这对我国当今出版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元济图书馆的前身为海盐县图书馆,筹建于1984年,为纪念近代海盐县籍文化名人张元济先生,后将其命名为张元济图书馆。张元济图书馆扩建工程(新馆)2010年6月1日开工,2011年12月31日扩建完成并开馆。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2.
一、辞职风波及其影响 先知先觉者总有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张元济亦如是。在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后两次辞职。这两次辞职间隔不算太久、原因大致相同,且均引起轩然大波,胡适、梁启超等文化界名流纷纷表示关注并写信挽留,但张元济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卸职而去,深刻反映出当时商务印书馆管理层内部,尤其是张氏与高凤池之间在企业管理思路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严重分歧。  相似文献   

13.
张国功 《出版广角》2013,(Z1):35-36
因得职业之便利,出版人为他人著述作序跋,堪称一种现象。在现当代出版史上,如张元济、鲁迅、叶圣陶等即有古籍整理与出版序跋集问世。只是,在今天的文坛学界,我们常见作者有攀附名人、借虎皮作大旗之俗念;作序者来者不拒、随意应付,更甚者则是廉价吹捧。甚至有作者代笔名人签字序文即出炉之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各得其便之意。两相呼应,序跋自然流于下品、面目可憎。这种时风,亦不免影响了编著之间"合则双美"的良性  相似文献   

14.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在浙江图书馆发现了张元济先生的两封亲笔信(其中一件已残),这两封信《张元济书札》未收录,《张元济年谱》亦未见记载,相信系张元济先生的未刊信稿。现略加标点并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叔谅先生阁下:献岁发春,伏维动定纳福为颂。前月杪,诣贵馆检阅《四库全书》,辱承介绍并荷徐、毛二君推爱有加,殷殷指示,所有需阅之书二百数十  相似文献   

16.
李性忠 《图书馆杂志》2002,21(10):69-72
张元济与刘承干相知相交半个多世纪,张元济在古籍出版上得到了刘承干的无私帮助;而刘承干在成为大藏书家的过程中,张元济也时加援手。两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17.
张元济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出版家、目录版本学家和校勘学家。他在编辑出版历史文化典籍,弘扬传播民族文明成果方面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已经为世人所屡屡称道。而其在收集、整理与编辑出版地方文献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虽曾有人涉及,但却很少专门的论述。本文据《张元济书札》、《张元济诗文》、《张元济日  相似文献   

18.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19.
<正>近代的中国出现了众多的优秀图书馆管理者,如徐旭、叶景葵、章鸿钊等,而张元济也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为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本章就张元济对近代图书馆的贡献来浅析其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字筱斋,海盐武原人。在光绪十八年(1892)时考入进士,并因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