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交往这一视角来审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真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做出剖析之后,阐述了交往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给教育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选择方式,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体现了“人本化”育人理念和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是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建构路径可概括为:内容取向:坚持本体价值复归;方法定位:从灌输到交往:目标达成:交往实践生活。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多种教育方式。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与交往,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有效、合理、正常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会贯通交往理性,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性的认识互动交往的不足与弊端,在交往中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把交往中的障碍、压力和不良习惯控制在最小限度;另一方面要学会理性交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中提升各自的交往资质,遵循共同的交往原则和规范,合理调控自身情绪,能够换位思考,真诚地对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普遍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虚拟交往的内在属性,它既在虚拟交往的客观时间中展开,又在虚拟交往的虚拟时间中展现。现实生活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不总是有序的,而是存在着客观时间效益不明显与忽视虚拟时间的时间困境。对此,既要在客观时间层面建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间机制以及时间序列、时间节奏与时间密度的调节机制,又要在虚拟时间层面建构虚拟交往主体的沉浸感提升机制、“实际时间”与“错位时间”的联动机制以及“延伸时间”与“强度时间”的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活动.因此,积极抢占网络制高点,利用网络这块阵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触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等学校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必须充分认识其利弊,从硬件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新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工作空间。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抓住机遇、主动应对、积极工作,就要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培养精干、高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畅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9.
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范畴,是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重要视角。结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主体间性异化、生活性交往异化和精神性交往缺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形式.交往式教育方法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从认识上和实践上进行转变和提高,才能够有效的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进而才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了多年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在不断拓宽思路,不过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在合理的教育方法下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对长久以来的实践进行概括,同时需要促进网络思想教育和科学方式的结合。根据调查进行分析,接受调查的对象是325名大学生,重点了解他们的上网目的,关注在新时期下,从网络方面入手所能够找到的发展机会,致力打造全新的思想教育模式,鼓励政治教育拓展新思路,考虑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实现网上和线下的同时进行,从而调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工作的高效化,并且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抢占网络市场,提升政治教育带来的整体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本从信息革命的角度,对信息网络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对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抓住机遇、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迎接挑战,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是每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新时期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它的研究和运用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给以此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无限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于此,着重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功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是基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有交互性、平等性、价值涵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突破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单向作用关系,倾向于建立具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关系。交往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与其认知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既充满张力,又相辅相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性是促进交往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90后出现在大学校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而交往作为促进人的普遍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此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交往是90后现实交往的缺失、全球化呼吁、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结果,应该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重视情感间的交往纽带,关注动态间的交往活动,要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和现实的生活来建立交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交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教育过程中交往的缺失和异变,必须着力建构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互为主体生活体验和自主的、民主的、创造性的、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客的缺失、"主体闻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