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是抒发诗人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展现出来,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古诗教学应致力于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几年来,我在古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绘画法苏轼曾赞王维之诗是"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2.
海棠从中晚唐开始逐渐成为诗人笔下吟咏的对象,海棠诗的发展也从中晚唐的萌芽期到北宋迎来了繁荣。而当时海棠诗的写作大多数是因为统治者的偏爱而写作的和诗,只是在数量上有了大量进展,一直到了苏轼,海棠诗才有了新的生机。苏轼的海棠诗一直被学者看作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也给后代诗人的创作以启发。本文将围绕苏轼海棠诗的新变、海棠诗新变对后代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海棠诗新变的原因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初步探索苏轼海棠诗新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吴海 《文教资料》2011,(36):214-216
课上接触了苏轼唱和的几首次韵诗.甚觉有趣。以为次韵自作诗不仅有形式之妙,其中应有作者的别具用心。课余拜读了相关专著。然多重考据.而对于诗歌本身的思想与诗人创作的意图分析稍显不足。故本文欲具体论述苏轼次韵诗中的次韵自作诗一类.并着重于此类诗歌中的主体性特点.以揭示苏轼次韵自作诗的独特性与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芳芳 《教师》2010,(29):123-123
诗歌本源于性情,性情个人有千面。在苏轼的诗歌中,竹诗不下百首。苏轼对竹了解甚多,感情至深。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患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强性格,竹又象征着诗人浑朴豪放的坦荡胸怀。本文从苏轼的几首竹诗说起,探寻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揭示竹诗背后诗人旷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关于苏轼的政治诗,当代一些学者已提出明确的见解。例如:王水照先生在《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中指出:“现存苏轼诗约二千七百多首,社会政治诗比重并不大,但仍是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重大生活的态度和观点。这是评价苏诗思想意义的带有决定性的方面。”吴鹭山、夏承焘、萧湄三位先生在  相似文献   

6.
诗歌本源于性情,性情个人有千面.在苏轼的诗歌中,竹诗不下百首.苏轼对竹了解甚多,感情至深.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患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强性格,竹又象征着诗人浑朴豪放的坦荡胸怀.本文从苏轼的几首竹诗说起,探寻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揭示竹诗背后诗人旷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历代赠别诗中,诗人常用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苏轼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人们常把此诗和《吴中田妇吟》《乡村五绝》等诗放在一起,作为一组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就这么一首诗,解放几十年来,人们评价起来并不一致。当说到苏轼诗歌的人民性时,就在这首诗里分析诗人如何表现劳动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当说到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又从这首诗里分析诗人  相似文献   

9.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李白的诗与苏轼的诗作比较,分析他们的诗的画中态。(1)诗人所处的年代;(2)诗人的性格特征;(3)诗人的“取景”视点;(4)诗中“点景”之物的区别;(5)诗中的用“色”。李白的诗像一幅幅泼墨大写意的山水画卷;苏轼的诗像一幅幅半工意的水墨画。  相似文献   

11.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又经历了一次感情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升华。有鉴于当朝党争的残酷性,对于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昔日友朋,畏之如虎。即便如此,苏轼并未放弃追求,甚至这痛苦中的追求,更令人敬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算得巨臂,而且可以和唐代各大家比肩,而他的诗歌风格各异。正如《说诗粹语》所指出的:苏轼诗如天马脱  相似文献   

14.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陈与义是一位尤钟于雨的诗人,更不乏写雨的佳作,以致于后人评价他有雨就有诗,可以说“雨”是陈与义诗学成就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人心灵、情感的折射,本文选取诗人同题的七首《雨》诗为着手点,试图结合诗人感情、经历的不同来分析其中“雨”之不同意境.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诗人苏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在苏轼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与其感情最深、彼此唱和作品最多的,就是他的弟弟了。他们彼此视对方为生命中不可一日或缺的知己。"二苏"既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如果要对他们兄弟二人当中的任何一位进行研究和评价,都必须要拿另一位来作为参照和比较的对象。本文通过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研究,揭示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兄弟二人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一) 初中语文第三册苏轼七绝《海棠》题解:“这首诗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愉悦的感情。”又注释起句“泛崇光”为“形容月儿从高空普照大地的情形”,都不是贴切的说法。《海棠》起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写花,句意应是和熙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使月下海棠的丛  相似文献   

17.
西昆体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唐音”到“宋调”的转变。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和西昆体关系密切。欧阳修早年是西昆诗人,他和钱惟演、晏殊交往较多,今集中尚存有不少“昆体”诗;王安石虽反对西昆体,早年亦学西昆,晚年“半山体”小诗更与西昆体渊源颇深;苏轼不但写西昆体,还对杨亿表示仰慕,更把钱惟演的轶事作为典故用进诗中;黄庭坚早年已学李商隐,其诗虽与西昆体不同,但在用典使事等方面化用了“昆体工夫”。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析了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四位伟大诗人的绝笔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以这四首绝笔诗为切入点论及了四人诗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就等于找到了理解古诗的金钥匙,能轻松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0.
李志灵 《现代语文》2006,(10):18-19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诗人作品中屡次出现的孤鸿、飞蓬的意象恰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苏轼三遭贬谪,即他的自嘲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之贬起于北宋名的“乌台诗案”,儋州之贬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远的放逐。儋州就是被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诗人正是在从儋州北归的途中染疾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