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整体把握抓住要点———谈哲学自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邹卫哲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问,是从最一般意义上把握事物,因此,学习哲学时就应考虑到这门学问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结合哲学课程自考评卷工作的实际,与考生朋友们具体谈谈两个在学习和应考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摸...  相似文献   

2.
偶像     
教育学是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一种学问,但同时他亦必须谙于传授它的知识的方法。———(德)赫尔巴特  相似文献   

3.
我仿佛天生就缺Zn。读小学时 ,老师就认定我是男生的性格———坐不住。多动的人肯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故事。“笔杆子”和“臭美胚子”在满一周岁的时候 ,家里人为我举行了一次类似谶语的仪式———抓周。当时 ,我被放在一堆诸如塑料钢琴、玩具娃娃、积木、笔记本、钢笔等等东西的面前。长辈们都认真地注视着我———一只小手抓住的是支钢笔 ,于是 :“将来一定是个笔杆子”、“将来一定很有学问” ,此类的话便降临到我身上 ,也许事有凑巧 ,两岁时的我已会写八十多个简单的字了。至于第二次抓到的———一只发卡 ,妈妈每每谈及此事 ,都直戳…  相似文献   

4.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5.
喝牛奶很有学问,如果喝的方法不对,牛奶的营养就不会被我们吸收,那牛奶不就白喝了嘛!不光喝牛奶要讲究,煮牛奶的学问也不少呢!那我们先说说煮牛奶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什么是有学问的教师就不好说了。通常,对于某人是否有学问,大部分人是通过点头或不点头来表达看法的,只表意而不言明。  相似文献   

7.
“学问”、“学问”,必须勤学好问。古语说得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说,有疑问就会有进步。那么,小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步学习法,可供广大小学生在学习中参考与借鉴。第一步预习———觅疑学习,首先要抓住预习这第一步,对没有学过的内容,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预习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初步理解,同时寻找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着疑问去听课。有许多小学生不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因此不能带着疑问去听课,听起课来就会“眉毛胡子一…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学问     
读书能增长学问,要想有学问就必须学会读书。就是说读书与学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两者之间又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9.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们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  相似文献   

10.
学会发问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学问与“学问”》①,讨论的是知识的习得与学习发问之间的关系,不“学问”就难以有学问,不“学问”就不会有很深的学问。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追问的科学,哲学本身就说明了智慧与“学问”的关系。学习哲学就要以哲学的这种精神来学习。学习文学、史学、数学、物理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又何尝不应以哲学的精神(追问的精神)去学习。这篇短文里,我们讨论一个技术性问题:怎样发问?怎样才问得好、问得多、问得深?亦即,怎样学习发问?这个问题也算是元学习的基本问题之一。一从一个例子说起我们都听说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知识分子被领导重视了一下,骨头就轻得飘到天上去了,钱钟书的表现是个异类。仅此一端,钱钟书在中国文人中的贡献就不可估量。有人说,钱钟书的学问学不了,傲骨总应该学的。此言差矣!没有这些学问,骨头怎么会硬?没有这些学问,俯仰由人,处处仰人鼻息,怎么扮演硬骨头?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课上,我接触到了《论语》。其中有一段话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就不能领会,就不能有所发现。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  相似文献   

13.
把字典、词典称为“不说话的老师” ,这的确是个恰当的比喻。我这方面的“老师”要说学问最大的 ,就数那位失而复得的“康老先生”———《康熙字典》了。远在50年代 ,我当学生的时候 ,一个偶然的机会 ,在一个旧书摊 ,我看到了它 ,仅花1元钱 ,就把它请到了身边。可惜那时还不会用 ,便束之高阁。参加工作后 ,这部函装的版刻《康熙字典》 ,被一位业余钻研中医的同事看到了 ,他极为羡慕 ,几次提出索求 ,碍于情面 ,我只好割爱———送给他了。这也算是“明珠明投”吧 ,好在 ,当时我并无多少后悔。“书到用时方恨少”。70年代末 ,我在一所中…  相似文献   

14.
甲:你知道吗?乙:我知道什(shén)么(m e)呀?甲:我当(dān)研究员了。乙:嗬,小小年(nián)纪(jì),当上研究员了。佩(pèi)服(fú),佩服!甲:自(zì)古(gǔ)英(yīng)雄(xióng)出少(shào)年嘛。乙:请问,您是研究啥(shá)学问(w en)的?甲:这(zhè)个嘛———敝(bì)人,也(yě)就(jiù)是我,是从事“文字学”研究的。乙:噢?研究———甲(jiǎ)骨(ǔ)文?甲:不———对。乙:隶(lì)书?甲:哎———乙:对了?甲:也不对。乙:那(nà)你“哎”什么呀?甲:告(ào)诉(su)你吧,我就研究一个字儿。乙:你研究一个字儿就能当研究员?!甲:啊。乙:哪(nǎ)个字儿…  相似文献   

15.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又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天”是什么?我想,就是这“人情”和“世事”。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终是要依据实实在在的生活情理的。今天,《语文世界》辟出这么一个小天地———“话中话”。这“话中”到底会有些什么“话”?就请随我走进“话中话”吧。  相似文献   

17.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一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们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  相似文献   

18.
李镇西 《湖南教育》2003,(11):27-28
最近我刚好写了一篇题为《教育,可以这样表达》的文章,抨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种不良文风———有些“专家”“学者”总是认为,所谓“学术性”就是罗列学术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学术的堕落,是教育的悲哀!在我看来,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因为学问大家已将知识融汇贯通且思维清晰,所以善于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大众化的语言。恰恰是那些才学疏浅者,其语言才令人莫名其妙。因…  相似文献   

19.
品读     
<正>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之美,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多读书、多思考,要把课程常讲常新。——如今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能赚钱的学问才是有用的学问,不能赚钱的学问就不是有用的学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李永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只达到了教师发展的第一阶段——生存。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