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尾理论对公共文化机构信息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技术构建的网络环境条件下,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信息服务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长尾问题.文章分析了长尾理论与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同公共文化机构信息服务的关系,并就其具体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集藏书、教学与研究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承担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功能,两者在文化传承、人才培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成为可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源起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籍资源研究整理与开发利用等理念,同时又产生了明显的现实成效:有效挖掘和整合文献资源、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合作、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未来"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发展应注重明确发展方向、加强整合与共享、探索"互联网+图书馆+书院"模式。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9,(Z1):22-23
<正>青海省地处祖国西北,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三江源"之美誉[1]。青海文化博大精深,发扬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青海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使命,尤其是青海省图书馆,自2007年承担了青海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任务,通过十年的建设,形成了总量丰富、涵盖面广、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储备,但是一直没有平台向公众展示。青海"文化随拍"特色应用系统面向青海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覆盖青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阅读心理学、图书馆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公共书屋"受追捧现象.提出"公共书屋"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对公共文化产业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图书馆发挥和提高社会化作用和程度的一种手段,是传统阅读文化与快餐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成为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及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的论述,提出图书馆要多方位的完善其服务功能,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公共图书馆非独立现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选取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共建共用的两所典型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和人员访谈,并基于调研结果分析这两类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合并共建型,公共图书馆与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合并办馆;共用共建型,公共图书馆与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共用馆舍设施.最后,提出这两种模式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与图书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和合"文化思想与图书馆人员管理和读者工作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论述了"和合"文化思想与图书馆人员管理和读者工作的结合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杲亮 《采.写.编》2024,(3):114-116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传统文化是图书馆的义务与责任。图书馆推广传统文化相比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部门有着特殊的优势,除了具有资源、人才和途径优势外,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有着稳固的读者群体,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具深度、质量更高的推广。除此之外,图书馆在推广传统文化中也要讲方法、重实效。本文将从文化自信视域下图书馆推广传统文化的意义出发,阐述图书馆推广传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实践论述图书馆如何构建推广传统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5月12日,山东省文化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这标志着"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在全省推进。这种模式的内涵是:"按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各级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让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利用书院走近百姓,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据了解,该服务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施布局上做到"六个一",即全省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都  相似文献   

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全省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让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利用书院走进百姓,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省文化厅决定,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各级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  相似文献   

11.
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话语权视角,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与构建图书馆话语权的关联,并以乡贤文化为例,分析了乡贤文化对促进阅读推广的作用与意义,以期提升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正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下简称少儿馆)作为全国第一家由社会捐赠建设的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也是河南第一家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整个开放区域色彩亮丽而温馨,随处可见卡通图案、布娃娃等,在这里读书,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与其他楼层的童话色彩不同,四层国学馆显得古香古色。这个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国学馆在河南省独一无二,设有棋弈室、书画室、国学讲堂以及历史教室等活动室,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场所。  相似文献   

13.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淄博市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该馆多年来采取的积极举措,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优势,并提出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依托公共图书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让古籍由图书馆里的"镇馆之宝"向当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要素拓展;让图书馆古籍工作由面向"小众"的"阳春白雪"向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变;让传统古籍承载的思想理念真正转化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对"于丹现象"及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剖析,阐述了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图书馆加强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6):93-103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高质量发展既关乎"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也与十九大确立的2035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中期目标息息相关。文章梳理"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观念、新路径,重点关注推进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均等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擘画"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品质、优效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地市一级的媒体,贴近地方本土本源,与本土特色文化交集最多,理应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2):127-128
《中国图书馆学报》于2015年始增设"前沿论坛"栏目,刊发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思想性的重点文章。编辑部将适时邀请有关人士就业界、学界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嘉惠图林。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报》以"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图书馆的解读与思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开发联盟促进了我国图书馆文创工作向前发展。文章对"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开发联盟"分别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重视文创产品的营销、多样化拓展营销渠道和推广方式、与外部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文创产品营销馆员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