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刑事辩护率低迷是困扰我国刑事诉讼的问题之一.在当前司法改革形势下,为突显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等目标,刑事辩护亟需改革,由有限辩护向普遍辩护迈进.然而,普遍辩护与诉讼效率和有效辩护短期内可能产生的冲突,以及良好辩护环境和制度保障的缺失是推进普遍辩护进程中的障碍.从刑事案件类型化下的差异辩护、被追诉人自主辩护及制度构建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程序性辩护是随着人们对程序正义的深入肯定与认识而被日趋重视的一种“积极的”、“进攻式”的辩护形态。本文分述了程序性辩护的概念、内容、意义、保障措施,指出其不仅可以促使辩护成功,督促追诉机关依法执法,同时还彰显了程序正义,保护了被追诉者的宪法性权利,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提出程序性辩护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各种保障措施的完善,这主要包括我国控、辩、审三方诉讼构造的重构、相关立法缺失的完善以及律师辩护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程序性辩护作为一种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重要方式,对于促使辩护成功、督促追诉机关依法执法,保护被追诉者合法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李庄案为视角,从对程序性辩护的概念解读入手,进一步比较、分析程序辩护与实体辩护的区别,并对程序性辩护的现实局限及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积极的辩护形式,程序性辩护在推动法院实施程序性制裁措施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受传统法律思想影响,我国法律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程序性辩护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要实现程序正义,就必须完善法律体系,提升法院权威,扩大程序性辩护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控辩双方的较量主要集中于审前阶段,律师如何从被追诉人的角度出发,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被追诉人充分协商以实现有效辩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有效辩护面临的障碍,通过明确有效辩护的标准、完善值班律师制度、保障控辩双方实质性的平等协商、增强被追诉人权利意识、完善无效辩护审查救济机制等途径,律师才能实现有效辩护,从而保证量刑建议的合理性,保证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明智性。  相似文献   

6.
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量刑程序改革即是一个例证。在此背景下,国内有关定罪量刑程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兴未艾。但是,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出发,在介绍、对比国外主要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的定罪量刑程序模式。本文则选取一个侧面,从定罪量刑程序与刑事辩护的关系出发。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述评国外主要定罪量刑模式及其刑事辩护的存在状态;并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下的一体化定罪量刑模式对刑事辩护产生的弊端以及既有量刑程序改革在这方面的不足展开分析批判;以期为促进我国当下的量刑程序改革及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案件被追诉人设置的一个特殊的救济程序,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了修改,使死刑复核程序呈现了诉讼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强制辩护制度的基础上,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构建强制辩护制度,以使辩护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死刑复核程序权利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侦查、检察机关因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而天然的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强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导致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中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发生,而未成年被追诉人由于自身心智上的原因以及家庭环境问题,更容易受到诉讼地位不平等的影响。"有效辩护"原则能有效的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使被追诉人的辩护权得到合理有效的行使。本文根据我国刑事辩护存在的问题,提出该原则在我国刑事裁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精神病辩护在学界中有一定的争论,笔者试着从精神病辩护保留论者的角度出发对精神病辩护存在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目前我国精神病辩护存在许多问题,证明主体的问题,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的分配,精神病鉴定程序启动难。这就需要从精神病证明上进行规范,完善精神病启动程序。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是纵横人类历史、唯一没有出现过断层的伟大文明,自然当今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法律问题都应追本溯源,只有深入了解其发展进程及内容,才能够真正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伦理的思想过程,发掘这种传统思维与刑事案件辩护之间的根本矛盾,简要结合当今刑辩实际,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而非盲目媚外、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中国刑事辩护的现实发展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本文通过国外沉默权起源,现状的介绍,指出其存在的理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对设立沉默权制度进行利弊分析以及在我国目前设立沉默权制度进行可能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强调每个公民拥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其核心意义就是“民治”,即让公民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政治上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赋予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理人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因此,人大代表选举的完善,关乎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力,关乎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网上追逃”是近年来公安机关追逃工作发展的新形式,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方面成效斐然。然而,在实践中追逃肆意化,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尽管新《刑事诉讼法》在技术侦查、辩护制度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完善,但一些问题仍付阙如,不无遗憾。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的利弊进行合理评价,并从追逃机制的规则化构建,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以及救济途径的健全等方面提出使该制度已臻完美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公民社会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制约国家权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公民意识薄弱、社会组织自身弱小等诸多问题。建构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均衡关系,促进公民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提高制度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5.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明确使用了私有财产权的概念,这就使得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更为完整,也为国家制定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更完备的宪法依据。本文通过一些事例来说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之规定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款,更是通过宪法要求国家权力给予充分保障的公民本来就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在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以前,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公益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只有在一些行政法律、法规中,如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对公益征收征用中的补偿要件做出了规定.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公益征收征用及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缺失是一个遗憾.宪法修正案修改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在公益征收征用公民个人财产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必须给予补偿,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护了公民个人和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确立,为在具体法律中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有利于平衡和协调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的视角看,公民社会的产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民社会的产生、发展依赖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博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社会力量的日益强大、政府权力的作用边界受到控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流发展趋势。公民社会就是在社会力量日益强大,政府权力边界不断收缩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公民社会必将在后工业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范围来看,被告人一直以来是法学界关注的重点,各国均重视保护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认为被告人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而刑事诉讼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权利,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刑诉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实现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宪法基本权利对第三人效力理论主要是探究除了宪法有明文规定外,宪法的基本权利在同为基本权利之享受者的私人之间,在何种范围以何种方式发生如同基本权利能拘束国家权力的效力,这对我国宪政建设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作为一项保护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权利,已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制度。我国尚未明确确立沉默权,正是由于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这一权利保护不力,致使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止。应积极将沉默权制度引入我国,从而促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国际化,推动我国司法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