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一片沼泽地,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怪现象,那里的青蛙有很多是五条腿的,有些甚至长出6条腿、7条腿。  相似文献   

2.
现在可不是青蛙的好时光。在新西兰,有四种被称之为活的遗留物种的青蛙正在像200万年前最早的青蛙那样死于病毒和真菌感染。其罪魁祸首——壶菌和豹蛙病毒不仅在新西兰,而且也正在澳大利亚和美洲传播。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众》2009,(3):16-16
科学家发现有一种青蛙居然没有肺,却拥有极强的伪装能力。趴在石头上的时候,即使近在咫尺,你也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这种身材小巧、眼睛大大的青蛙没有肺,所有氧气的获得均要靠皮肤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I0008-I0009
科学家在研究与视觉相关的脑处理过程时,发现视觉皮层不仅能利用眼睛看到的视觉信息,还能利用耳朵收集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学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因为察觉得晚而来不及反应,会被烫死。老师总结道,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不要被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麻痹。  相似文献   

7.
8.
揭秘树蛙的"粘贴术"在品种繁多、相貌各异的青蛙队伍里,树蛙要算是最招人喜爱了。这些小家伙不但憨态可掬,而且动作也非常乖巧。一般的青蛙都是在水中生儿育女,但树蛙却是在树上传宗接代。当树蛙以小蝌蚪的面目降临世间以后,就会从树上掉到树下的池塘中,一个月后,小蝌蚪就变成了树蛙,然后它们就开始了树上生活,因为只有在树上才能捕捉到它们爱吃的各种昆虫。让人叹服的是,这些小家伙还会变色:在树枝上,它  相似文献   

9.
隐性知识的发现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多兰 《情报杂志》2005,24(10):38-39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引擎,知识已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必须努力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知识的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在实践活动中,基于经验和灵感,在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会有所突破,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知识会不断地自我孵化和增长,产生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腾讯科技讯(嘟嘟/编译)据国外媒体5月9日报道,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表示,细菌可以用来发电,微生物可以使用光或氢气作为燃料,结果产生电流。这种能源可以作为实际应用,清洁能源有望变得廉价。  相似文献   

11.
德国美茵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发现一种利用黄金纳米微粒观察蛋白质分子运动的新方法。科学家使用黄金纳米微粒,这些纳米微粒犹如微小的"纳米天线"能够发射微弱的辐射,通过这种微弱的辐射"感知"无标记的蛋白质分子,并产生极其微小的辐射频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I0019-I0019
科学家已经成功创造出利用尿液制造人体脑细胞的方法。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近日发明了一种全新制造脑细胞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之前抽取人体血液制造脑细胞的方式更为简单安全。最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新方法居然是通过收集人体自然排泄尿液中的肾脏内表皮细胞来制造新的脑细胞。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9月13日消息,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波士顿的科学家正在实验室里为退伍军人和受伤士兵培植耳朵,目前他们已经利用患者自己的细胞“种”出耳朵,这项成就是在看起来不太自然的假耳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成功地在原子蒸气上实现了图像存储,尽管存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0微秒,但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利用气体充当存储媒介.  相似文献   

15.
利用网络资源发现一稿多投 防止一稿多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认为杜绝一稿多投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在一稿多投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应力求防止一稿多登。提出了充分利用全文网上数据库资源防止一稿多登及相应的辅助措施,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提出的措施对期刊编辑部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大众科技》2009,(9):10-10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网站近期发布消息称,该所研究人员开发出含纳米囊体的电镀涂层技术,可在涂层受损时释放修补液,修补划痕,从而向制造具有自愈功能的金属表面又迈出了一步。创造出如人体皮肤一样的金属表面一直是工程师们的梦想。人体皮肤具有自愈功能,小的擦伤和伤口会很快愈合,且不留疤痕。工程师们一直努力想使其他材料也具有这种自愈功能。其设计方案是通过电镀层中均匀分布的充满液体的小囊来达到目的:一旦涂层受损,破损处的小囊会破裂,流出的液体会“修补”划伤。但目前为止,这个方案受制于囊体体积而无法成功,因为对于约20微米厚的电镀层来说,10微米至15微米的囊体太大了,会改变电镀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发明与创新》2005,(3):25-25
哥伦比亚考卡山谷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在该国太平洋沿岸岩体中发现了两个以岩石为食的软体动物新物种,它们对岩体造成的生物侵蚀是自然侵蚀速度的三倍。考卡山谷大学海梅·坎特拉教授介绍说,这两个新物种体长约1—2厘米,都有两片贝壳,其中一个与食石软体动物接近,拥有手术刀似的螯足,以此切开岩体并钻入其中,然后分泌化学物质对岩石进行分解;另一个物种与海笋科接近,其贝壳上长有锉刀般的尖刺,将岩石表面刮为粉末后进行分解。研究人员指出,这两种“生物钻头”侵入海岸岩体,对岩体内部造成严重的生物侵蚀,再加上海浪冲击、全球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前,“饮料”一词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能贴上“食物”标签的液体仅局限在“酒”和“水”上面。当时许多处在高温生产环境下的工厂,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自己配置并提供给工人一种含有二氧化碳和生理盐水等矿物质成分的“工业汽水”,算是轻微的刺激了舌尖上的味蕾。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后不久,拥有100多年历史的知名品牌可口可乐又重新进入了中国市场。尽管当时只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的免税商场和高档宾馆才能买到,但是依然启动了全体国人对饮料概念的一场意识革命。随后的20多年里,如同那个时期典型的“深圳速度”一样,“饮料”及饮料市场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可口可乐的卷土重来,到国产健力宝的走向世界,再到纯净水、矿泉水的健康之争,乃至现如今功能性饮品的遍地开花,随便一个故事,都有着说不完的内容。当然,依旧躲不开的还是“食品安全”这一沉重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最新研究报告.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发明一种新方法,成功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转化为血管.并在实验动物中长时间存活工作。该方法被认为是利用再生医学技术解决血管疾病问题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科学家对喂养的小白鼠进行实验后发现,小白鼠吃饱后会分泌一种特殊的激素,科学家把它称为“PYY-36”。研究人员提取这种激素并在小白鼠喂食前注射到它们体内,结果发现,这些小白鼠即使面对美食也不会再进食了。科学家们对“PYY-36”激素做进一步的生物实验后,发现它无毒副作用,这便鼓舞起科学家们要在人类身上进行类似实验的勇气。他们在英国选取了12名志愿者,给其中6人注射这种激素,其余6人只注射安慰剂。结果是注射了这种激素的人的饭量比平时饭量减少了1/3,而注射安慰剂的人,饭量照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