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婷琳 《文教资料》2007,(36):15-16
曹雪芹用"十年辛苦"写出了"滴滴血泪",写出了贾府的衰败过程,虽不舍,却也无奈。本文仅通过贾宝玉这一形象,让读者感受《红楼梦》之悲。  相似文献   

2.
"以慢致快""以静制动"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如何"以慢致快",如何理解"以慢致块"是习武初学者理解太极拳理论的关键。本文从拉长攻击过程、动作自动化和"入道"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太极拳"以慢致快"的含义。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习是学生思维的成长,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忙碌"的,甚至会出现"劳而无功",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慢一些。通过起点教学慢一些、让学生回答过程慢一些、教师的思维慢一些、辅导过程慢一些等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快",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5.
一张钞票     
在写出"爱生"之"果"后,能揭示其"因"——"我仔细地看着这张有毛泽东头像的钞票"——这也是"我"说"老师真伟大"的"因"。这"因"不是"老师出了钱",而是"教师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  相似文献   

6.
母爱不停电     
此文不只用"摇曳着小小的烛光"扣题中的"不停电",也不只用"很小巧的便携收音机——只有两片饼干那么厚——上面有一个‘小电筒’"扣题中的"不停电"。文章用"灯光一断,然后又立即亮起来"写出了"不停电"之"果";用"微弱的灯光掩不住妈妈的一脸愧疚,似乎是她耽误了我的功课"揭示了"不停电"之"因"。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有人喜欢快生活,也有人爱慢生活。尚"快"者追求速度,向往飞驰人生;尚"慢"者稳中求胜,主张享受过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对慢生活做了诗意的描摹。  相似文献   

8.
前面用"邻居阿姨为我开了‘门’——打了电话叫醒了父亲",写出舐犊情深的广度。卒章用"我很想再叫一声‘爸爸,开门’"写出舐犊之情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需要"快",也需要"慢",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这种"快"与"慢"的调控中,是否真正走进了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否以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他们的光合作用?无论快慢,都应该从基于留守儿童,体贴留守儿童,扎根于留守儿童真正的内心出发,真正为留守儿童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  相似文献   

10.
【阅读指向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用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多样化的文章体裁,描绘了祖国那令人神往的山水景观。在这几篇课文中,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眼中景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景色之美,也是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独坐敬亭山》中,李白抓住了一个"独"——鸟尽、云去、山看,还有孤独的"我",将这座山的"独"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催生了人类工业文明,为人类积蓄知识、广播文化、传递信息、美化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西方有句名言:“印刷为进步之母!”(Printing,the mother of progress!)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印刷工业为近世社会之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因此,印刷技术的发达与否极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立中"之"■",既表祭祀场地之"中央",又表光与影之"中界"。立中意在测影测风,以定时间风向,以备祭祀升烟。甲骨文金文阴阳均有■形,当为"中"字。金文简帛文有"昜侌"两符。昜字上日下隹结构正合"测日测风"之意,侌字上今下云结构正合"送云(气)上天"之意。《说文》释阳为"高,明",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释阜为"大陆,山无石者",三字之解恰为中杆或祭司的视角。甲骨文数字,五七九源于中杆,四六八源于影子。文字数字均为其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关于"年"的传说大约有三种:一、年是吉祥兽,给人类带来四季好运、五谷丰登;二、年是怪兽,专门祸害庄稼、危害百姓;三、年是少年,协助人类除掉怪物"夕"("除夕"的由来).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哄小孩子的玩意儿,可以姑妄听之.若要追寻历史的真相,还得从甲骨文说起. 有一句俗语叫"瑞雪兆丰年".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这个"丰年"的"年"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年"的上部是个"禾"((o))字,下部是一个"人"((7)),合起来表明庄稼成熟,割下来捆在一起,顶在头上搬回家.金文就更清楚了,上部是穗子向下垂的"禾",下部也是一个"人",同样是顶在头上搬运庄稼的意思.小篆的上部仍为"禾",但其下部增加了短横,伪变为"千"字,从会意字变成了从禾千声的形声字——季.隶书的形体伪变得更厉害,根本看不出"人"头顶着"禾"的样子了.  相似文献   

14.
从"木头结疤"想到"伤害",再想到"因之而坚强"——那是不足为奇的。最妙的是能想到"成长是一个受伤害的过程,那么成长也应该是一个心灵结疤的过程",此句中有为全文立骨之词——"成长"。此文还需要升格:最后自然段中的"智者"应更换为"成熟者"——全文立骨之词的另一说法。  相似文献   

15.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6.
释“石”     
"石"字的甲骨文的简形形体从"山石之岩"义的"厂",而形体中连接"厂"形的一条斜直线,其作用类似于指事字中的短划符号,用来表明崖岩本身的质地就是"石"。"石"的甲骨文繁形下方的"口"表示祈祷义,从构形义来说,为面对崖岩而祈祷,即祭祀山石之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4日晴人与人之间有温情,动物与动物之间也有温情。读完黑鹤的《黑夜之王》,我了解了动物间的温情,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间的温情。我们应该用温暖的情感来感化别人,帮助别人。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个故事《狼血》。它讲述了:狼与狗的杂交后代"诺亥"生活在少年敖特根的营地里。刚出生的时候诺亥并不接受人类,不受主人敖特根的控制,完完全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措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还要写信吗?写信速度太慢了,效率似乎太低了,但写信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慢",正如木心写的一首诗《从前慢》那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应用文书。书信交流应该是抵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有效媒介。学会读写书信,娴熟地运用书信与人交流,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