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发达地区回族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临夏回民中学喇敏学问题分析1回族同汉族在经济文化上联系最密切,同文同语,眼饰、相貌和大部分生活习俗几乎一致,散布于全国,主要与汉族杂居,其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长期以来,回族聚居区严重忽视了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回族的生活习俗,洗大小净、礼拜、拜数、礼拜念词的考察研究,发现回族是一个热爱奇数的民族.而回族对奇数的热爱在回族建筑、服饰等中也有诸多体现.其中奇数中的“3”,“5”,“7”,“9”是较常用的数字,特别是数字“3”则是回族最喜欢的数字,因为数字“3”是最接近数字“1”的奇数.另外,还发现了回族建筑中包含有平行、垂直、对称、三角函数等几何知识.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人们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回族文化,对回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文化教育提供帮助,为开发少数民族地方性课程教学提供资源,对传承无文字的回族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回族饮食习俗与文化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回族与其他族群区分的重要的“社会边界”,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族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饮食文化的族群区分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回族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回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均兴办了回族中小学校,为更多的回族儿童和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方便条件,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欢迎.回族中、小学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必须充分体现民族特点,明确回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回族培养人才.但是有些学校只是挂着回族学校的牌子,对回族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并不十分明确,表现在对如何吸收更多的回族子女入学,如何提高回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缩小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距上缺少有力的措施;有的不善于根据回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探索回族教育规律,而是用办普通学校的一  相似文献   

5.
在山东的少数民族中以回族的人数为最多,而青州是山东回族聚居地之一.自元朝“回部人”从西域诸国迁徙中原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回族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青州的回族则更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对青州的回民从族源和习俗的演变发展等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1940年代就已出现“回回写回回”的回族文学作品,50-60年代作品不多,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集中出现一批以回族为题材的作品,此后至今,回族文学民族化发展之路得以确立.以原型批评“远观”的视角而言,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表现回族普遍存在“隔”的不足,此后表现领域逐步阔大深入,能使人物生活于其应有的情境,达到情景交融的“不隔”,标志着回族文学民族化写作的成熟,也体现着回族文学的成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马晓玲 《现代语文》2010,(5):112-113
回族汉语中有许多用语是回族特有的,这些特殊用语是回族生活用语的主要部分,体现着回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它们是不能简单地和汉语通用语对译的。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些生活用语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或者说它们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回族的社会威望人士调解解决民间纠纷具有规范、宗教、秩序、道德等多重特性,是一种带有浓厚自治色彩的社会解纷形式,产生于回族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系回族共同体集体意志的体现,符合回族群众的解纷需求,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有利于民族整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规范和恢复回族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威望人士调解的基础和根本取向,社会威望人士调解的解决纠纷功能通过习俗惯例的适用来体现,而习俗惯例主要通过回族民间纠纷的当事人对伊斯兰教教义的理解而得到执行。  相似文献   

9.
拜秀花 《青海教育》2008,(11):11-12
一、回族教育的困境 回族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双重性。其一是公共性,即从整体上看,回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方面,不存在语言文字障碍,通用汉语言文字,这就为实施义务教育奠定了语言文字基础。而且回族群众居住一般比较集中,有利于集中教学。从这方面看,回族教育与一些不同语言、  相似文献   

10.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梳女”是曾流行于殊三角一带的特有习俗。现存于肇庆市端州区的“观音堂”古建筑就是本地自梳女长期居住、生活之地。保护好观音堂古建筑遗址,对于揭示这一古老习俗、研究肇庆地方历史、促进民族风情旅游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意识对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各种族群认同的界定中,文化的认同是其中很重要的界定.本文依据民族认同的理论,对内蒙古赤峰地区回族的宗教、语言、服饰、节日、饮食、婚丧等文化及生活习俗进行调查,从对回族文化的认同角度研究赤峰地区回族的民族认同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经济发展对当地回族民族认同的一些表现形式、符号象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居住情况是移民在搬迁后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决定他们能否稳定下来、更好地发展经济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南阳市为例,对移民新村建筑风貌进行了调查,提出移民新村的建设,要根据农村人的生活习俗特点来进行方方面面的设计,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促进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移民摘掉“贫困”的帽子是一种有益的举措.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回族移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更对回族移民居住环境、饮食、教育、宗教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有加强回族移民群众不断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探索改进移民区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移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游方”是清水江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社交活动之一,台江县南宫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保存着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文章以南宫乡苗族“游方”习俗为例,认为苗族“游方”文化习俗的传承环境、表现形式与经济生活变化,应从文化的多元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析云南红河彝族舞蹈中江外、江内之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外彝族”和“江内彝族”作为云南红河彝族的两大支系,虽然同为彝族,但在语言、服饰、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舞蹈更是如此,展现出它们各自原始而真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的民族之一。从远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就生息、繁衍、战斗在岭南一带,同各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岭南地区和创建伟大祖国的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壮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古代的“越人”(或称“百越”、“百粤”)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有古代越人“断发文身”、“巢居干栏”、“鸡卜”等习俗,直至唐代,岭南地区还是一片“文身地”。从目前壮族聚居的广西柳江、来宾等地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址来看,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据《逸周书》、《淮南子》、《盐铁论》等汉文古籍记载,最早居  相似文献   

18.
白裤瑶的铜鼓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居住在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是布努瑶的一个支系,至今仍然保持着使用铜鼓的习俗。铜鼓在白裤瑶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如此,与古代铜鼓的“神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回族     
回族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分散的民族之一。全国总人口为860多万。云南回族在居住方面的特点是:主要聚居于交通沿线的重要城镇以及这些城镇附近的平坝。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回族的婚姻习俗在结婚、聘礼、婚礼的意识以及离婚再嫁和一夫一妻制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回汉之间的通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一直严格遵循着双方必须是穆斯林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