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大学是文化遗产学习与传承之地。作为地方性的师范院校,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和认知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培养他们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多数都保存在广大的农村和牧区,不是靠少数的专家学者来传承和保护,需要扎根于基层的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来具体实施,这就要求必须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代民族教育相结合,应成为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教育中的宣传力度,会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性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需求也日趋旺盛,旅游行业涵盖的领域在不断扩大。目前,旅游开发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对已有物质文化景观的进一步开发外。对非物质:史化遗产的开发成为旅游行业全面发展的新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有效:地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而且可以通过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曲阳石雕作为全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见证及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带来了有关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热潮,尤其是从旅游角度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不仅是研究中新的切入点而且已成为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重旅游需求,而且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应结合资源优势,侧重体验式开发,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以实现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产品开发模式,它将非物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联络在一起.运用旅游产业的开发管理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适度开发.本文通过RMP(昂普)分析模式对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并提出相应开发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以此促进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名词已愈来愈被人们所熟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正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应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等原则,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石莹 《考试周刊》2011,(20):29-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在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引入数字动画制作和传播技术,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的信息整合水平。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的目标、功能、构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客观地认识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这一动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及趋势。动画不仅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成为人们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和传播传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手机APP应用功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拓展路径。一方面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同属于人类智力创造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是有可能也是有必要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归属相对明确,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正当使用,还可以对公权力进行抑制和监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我们还要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特别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与苗族是重庆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土司时代,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重庆土家族与苗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对于土家族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原则、具体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应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都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产物,他们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性,地理标志的权利共有性、地域性、无期限性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地理标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模式.但从地理标志的客体、构成及其本质特征来看,这些特色恰恰是地理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障碍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标准、价值、意义及保护的理论等方面都已取得一定成果,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对于今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及其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其近年来相关文章的整理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评估研究,价值宏观表述研究以及具体价值研究这三方面进行了梳理,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指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自然展现.由于社会变迁和全球文化趋同化,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文化生境破碎化、受众群体缩减化、传/继承人断层化、社区保护意识弱化等困境.为此,在旅游发展中,需要对其进行“生活化”利用,还原或部分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社会情境,对其进行开放式利用,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地,真实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生活情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专项资金补助机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使得旅游者能够在“惯常”生活情境中真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忻州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传习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传承人在减少,而且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基于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针对性地从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保护对策,从而为深入、科学地开展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15,(4):80-83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到航天、军事、医疗、文化、娱乐等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式的表现方式展现着独特的魅力。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以往的文字、图像、影像等记录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本文旨在现代科学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寻求契合点,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