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两大事件,过去人们一般只关注其"成文法"和"公布"的历史意义。"铸刑书""铸刑鼎"之争的宪政学意义,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其深层含义,却体现了早期法家与早期儒家关于法律、国家治理的不同立场。如果说子产的选择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伦理的宪政思维方式,那么叔向、孔子的态度则体现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伦理的宪政思维方式。"法究竟由谁控制"的问题以及"所铸之法能否起到理想的治民效果"的问题,是双方争论的两个焦点之所在,也是儒法之争的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太极”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差异,前以阴阳为基本范畴阐述宇宙的本源与存在样式,后以有无为基本范畴说明宇宙的生成与规律。易道的有为与《老子》的无为,易道的“时中”与《老子》的“反道之动”,在方法论上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他们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3.
肖亚康  胡馨 《天中学刊》2015,30(1):124-127
中国传统思维提倡对"道"的追求,其中老庄"技以载道"思想的延续,即"武以载道"思想,占据重要一环。依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不仅是庄子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武学思维的主要理论依据。在太极拳文化中,"由技至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东方哲学的核心思想与"由拳入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喻是现代许多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对两个语词意义的直接认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说话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外国教育史上三位著名教育学家代表作中的隐喻——柏拉图的“洞穴的囚徒”、夸美纽斯的“种子”和杜威的“生长”——很好地阐释、传达了他们各自的教育观,在他们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学隐喻存在的意义在于对教育活动内在性、精神性、文化性的深刻把握和独特呈现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在西方堀起,各种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五花八门、丰富多姿的“主义”,却呈现一个共同点,即多数艺术家都推崇保罗·塞尚为先驱,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游记》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为“天人同构”观念支配下“尚三”思想所导致的三复情节、三极建构和圆形框架。  相似文献   

9.
张天爽 《文教资料》2009,(32):85-87
中国画历史悠久,生命力顽强。中国画中的“空白”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空间观.承载着远比传统西方绘画深刻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当中一个最年轻的文体,20世纪20年代已产生了初具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作品。但报告文学这一名称的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还是在1930年“左联”成立以后。报告文学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创作高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现象之一的“八卦”文化,是巫史文化的产物,在早期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国文字表意化的方法根据,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奠基。  相似文献   

13.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14.
李然 《文教资料》2010,(19):13-15
"著我"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提出来的诗学观念,其内涵是追求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他的这个理念代表了清代诗论家们要求摒弃唐音宋调的束缚,自创清诗的共同主张,因而在清代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词汇,一个寄托了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重解读和内涵。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对以往的学术讨论有所借鉴,又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中国梦",回应了时代对于构建共同信仰的需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  相似文献   

16.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变化。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模糊,造成教学实践中“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割裂: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忘“言”;或一味地注重“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滑向了丢开文本,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文章的特点本身决定了作文不能光靠华丽的辞藻,精巧的结构来作无意义的堆砌,作文必须有深层次的内涵,即所谓的“道”,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教学方法上:追求原味 舍弃技道 语文教育学家李维鼎教授曾经提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五个“太快”现象:“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语文教学追求原味,这应该是一种生命活力,一种平淡和自然美,应该有着特有的情趣、意趣、理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发展的主要力量为文人阶层,画家追求“平和”,谋求“共存”,促成中国画的发展方式以“继承”为主。油画的发展可谓弯延曲折,从盲目地追随西方名流派技法到不懈地探索独特的艺术理念,近二十多年的艺术追求,使实践者认识到。表达真情实感是把握艺术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里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花。从中国诗画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诸方面论述两者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旨在探寻中华民族诗画艺术发展的规律,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