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两个一等奖     
"家有半斗粮,不做孩子王".从小我就知道当老师清贫,所以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没填师范的志愿.可是爸爸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偷偷将我的志愿改了.就这样,我初中毕业后读了三年师范,师范毕业后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在一所村小学校任教.学校就我一个正规师范毕业的教师,其他的教师都是民师转正的.学校待遇低、条件差,我根本没有心思教书,整天混日子过,好在乡下学校,只要你能够按时上课就没有谁说你什么了.  相似文献   

2.
蔡天星 《师道》2003,(4):10-10
除了幼师,中国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师范几乎被我读光啦:全日制中等师范、函授的专科师范、自考的本科师范,直至如今在华南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师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悠然自得地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师范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病毒,我一打开“大脑”就是它那霸道的主页。爱你,是因为除了你我就一无所有;恨你,是因为———因为你我才一无所有。我与你,恍若一对恩怨的夫妻。现有的师范教育,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无用”的知识浪费我的脑细胞。师范的特色在于三类课: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看看上这三门课的情景吧…  相似文献   

3.
我常常接到一些师范生的来信,他们憧憬未来美好的事业,同时也为将来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而担心。他们问我:怎样才能胜任小学教师的工作,并且干出一番成绩呢? 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经30年了。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点感受,供未来教师们参考。热爱崇高的事业 15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了,在升学志愿表上只填了两个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南通师范。结果我被南通女子师范录取了。我为什么不填普通中学而只报考师范呢?因为在我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富有想像而又敢于直面现实的人。当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曾是我上师范时一个美丽的梦想!记得我师范刚入学的第一天,听了一位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十年卓有成绩的校友的事迹介绍后,16岁的我便在心里做着当时自认为是一个很遥远的梦……1991年师范毕业,19岁的我带着这个梦踏  相似文献   

5.
小草的追求     
儿时,我就仰慕教师,渴望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尽管师范录取的通知书姗姗而来时,我坐在重点高中教室已有一个多月,可是我还是不顾师长的劝阻,毅然走进了师范的大门。如果说中学生的举止仅仅是一个小姑娘的冲动,那么,三年的师范生活已使我锻炼成一名立志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我心中已经有了具体内容,毕业分配时,我毅然放弃了家人为我联系好的城市机关工作,到农村做了一名乡村女教  相似文献   

6.
延安教育学院建院10周年了,我作为学院的一位老校友、老顾问,首先表示热烈的祝贺。延安教育学院是在延安师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延安师范的根基又是鲁迅师范,所以,这是一所源远流长的学校,在鲁迅师范和延安中学合并成为边区师范后,我曾在该校任教多年。现在,在我的有生之年里。能为延实教育学院尽点力,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天,要发展延安教育学院的事业,就理应研究和运用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当年创办鲁迅师范,就是由主管边区政府教育工作的徐老X自倡导的。中央红军一到陕北,徐老就抓住了扫除文盲、推广新文字、开办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7.
初中毕业后,我按照父母的意愿读了师范中专。其实,我的兴趣是画画,可传统的父母却不认同我的兴趣,他们认为女孩子学艺术是不务正业,将来毕业了连工作都找不到。读师范就不同了,出来当个老师,工作又稳定,还可以找个好对象。我拗不过父母,只得在师范中专苦熬了几年。师范毕业后,父母通过关系把我送到一所小学当老师。当我学校通知我去上班的那一天,父母因为我捧住了一个“金饭碗”而高兴极了。而我,一想到要一辈子站在讲台上,教那已经看了千遍万遍的书,就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学校安排我去教二年级的语文。那…  相似文献   

8.
<正>上师范,并非我的选择。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中学度过的。那时之所以努力学习,只是觉得学习好、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填报中考志愿时,我本想填报高中,班主任老师却在我的第一志愿里填报了师范。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跨进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的大门。1988年暑假,在家静等分配的我收到了师范班主任的一封信,他说有一个机会推荐我到人民小学。那时的我(包括大多数同学)  相似文献   

9.
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初中毕业时,我报考了师范。经过晓庄师范的三年学习,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憧憬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让我感到荣幸和自豪的是,工作的第一个年头的9月10日,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因而,我对教师节有着别样的情愫。  相似文献   

10.
一找到自己 1981年,我以全县第二的高分考取中专。报志愿时,我有恃无恐,尽拣门槛高的学校填。而录取分数低的师范,瞄都没瞄一眼。然而,因为第一志愿限招女生,我被一路耽搁下来,到手的“铁饭碗”岌岌可危。张惶无措时,霍山师范抛给我一根救命的稻草。整整三年,我深陷于怀才不遇的怅恨和鹤立鸡群的孤苦。从进师范的第一天起,改行的念头就占据了我的心。因  相似文献   

11.
遇见     
郭姜燕 《师道》2011,(2):4-5
第一节公开课的记忆,连着美丽的乡村。 为了跳出农门,我选择了师范专业。18岁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不久,教委办的陆主任来听课,我混混沌沌地讲了一堂课,课毕,陆主任笑着说,不错,是个好苗子,好好努力。受宠若惊之余,我不觉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多了几分好感。  相似文献   

12.
人云亦明 《师道》2006,(2):52-52
1981年,我有幸和另一名同学考上了师范。三年的师范生活真的是那么快乐和难忘,如果能再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该多好啊!进入师范,看什么都那么新奇。当时师范的学习压力不大,真正体现的是“合格加特长”。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打篮球、踢足球、弹琴、学画、练书法、学乐器,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自主发展一个爱好。我好静不好动,钟爱读书。因此,三年的师范生活我最大的收获是如饥似渴地恶补了古今中外名著。当时我在学校和县图书馆办了两个借书证,轮番借阅。读了金庸的《书剑恩仇录》、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以及《…  相似文献   

13.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不漂亮也不算聪明,站在人群中也不起眼,遇见人说话总是低着头,那是不自信的表现。这种消极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我走进师范,虽然师范生活相对来说自由宽松了许多,我的性格也乐观开朗了一些,可骨子里的那份自卑却始终挥之不去。而我又是多么的幸运,在师范最后那年,不经意间发生了一件小事,是文选老师那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触及了我的心灵,从而也改变了我今后对待人生的态度。那是一次普通话等级测试,考试设在学生处的办公室里,考生按考号排队,一个一个地进去单独考。轮到我进去考试了,我好不容易让…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我从南安师范毕业,分配到南安师范附属小学工作。南师附小地处南安市码头镇与诗山镇交界处,是一所农村小学,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要想成长唯有读书。是读书让我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  相似文献   

15.
星期日,是休息的日子。可是妈妈老早就起了床。矇眬中我听见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开始演奏了。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妈妈对爸爸说:“今天,我得带我的学生去宣武师范参观。今年师范提前招生,宣武师范今天召开座谈会,并组织参观。嘿,我动员了二十人去呢。”  相似文献   

16.
洪旭盛 《师道》2013,(5):52-53
读师范的愿望、当老师的理想,是在我读初一的时候形成的。收到韩师的录取通知书时,我高兴了一阵子——当老师是有希望了。过了滔滔的韩江,望见巍巍的韩山,迈进宽阔的韩师校门,踏上幽静的韩祠,我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师范专科生。入学两周,一群同学,没有谁想要读书,师兄们更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几个刚从华师毕业的老师,经常闯入我们的宿舍,和我们说笑话,打牌斗地主。那时候,从来没有沾染过牌子的我,居然也学会了打牌斗地主。难道读师范专科就是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7.
南通师范二附小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一个驿站,李吉林老师主张和创建的“情境教育”奠定了我教育理想的基础。在情境教育思想和南通师范二附小情境教育实践的濡染下.我踏上了一条对数学情境教学的执着追求之路。在十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对情境数学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提炼。  相似文献   

18.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踏进沈阳师范大学的那一天,这句对师范意义理解的话语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两年后的分流,我毅然选择了化学师范这个专业.我之所以选择师范,当时的想法是当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工作稳定,这也是母亲对我的期望,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我上初中时,我的老师对我很好,所以我想成为第二个他.但是通过快两年的师范教育的学习,我对如何做一名“80后”好教师这一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深刻的思考.下面我就和大家谈谈我对如何成为“80后”好教师的一点点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丁星凡 《湖南教育》2004,(17):13-13
那时,师范毕业不到两年的我任教于一所乡村小学。五年一期,我班转入一名男生,名叫沈刚(化名)。一位老教师告诫我:沈刚这小子在学校已经几进几出了,好几个班主任都被他气白了眼。你要小心,他可是个不服调教的“金钢钻”!未必?师范时,我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相似文献   

20.
我非常喜欢读书看报,上师范以前只忙于学习,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接触报刊,更谈不上喜欢报刊了。上了师范,学校为每个班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我便有机会接触报纸了,慢慢的也就喜欢上读报了。说来也巧,我的同桌就是我班的报刊管理员,这样一来我读报的机会就更多了。每次她从图书室里拿回来报纸,我总是第~个阅读。我读完之后,才能轮到其他同学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