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小学校长交流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活动,本文基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工作实施的现状、问题的调查分析,试图为我国科学制定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提供现实依据,有利于推进校长交流工作健康有序地实施,优化校长人力资源配置、激发校长专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2.
《天津教育》2014,(17):1-1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配置是关键。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率先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动态     
《中国教工》2014,(2):43-44
哈密推行学校领导及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近日,新疆哈密市教育局制定并印发了《哈密市教育系统校级领导、老师轮岗交流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地区推行校长(书记)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  相似文献   

4.
《河北教育》2014,(3):12-13
行之有效的交流制度,应建立在一套完整、科学的校长队伍管理机制基础上 王力杰:校长交流是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合理交流,有利于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缩小区域间、校际间差距。行之有效的交流制度应建立在一套完整、科学的校长队伍管理机制基础上。因此,平泉县近年来在校长队伍管理方而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队伍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制度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基本保障机制和配套机制、交流管理部门位阶较低且无专门财政保障等.为加强校长交流制度的建设,应明确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所应担负的职责;设置校长交流专项基金;建立基本保障机制;完善校长交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是指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满一定届别或年限,交流到另一所学校任职或到另一岗位工作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校长交流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激发校长内在活力、促进校长专业成长。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中,既要有理性思考和理念支撑,又要有明确实践路向,科学设计操作程序,建立保障支持服务体系,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的规范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为切实破解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引人难、留人难、成长难的问题,近年来,浙江省奉化市(县级市)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创新"名师种教"模式,先后选派城区90多位名优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干部,加快提升了农村教育品质,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了全国城乡教师流动改革与实践的前列。  相似文献   

8.
正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教育部将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指导地方推动校长、教师有序流动,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7月21日《新华网》)教师交流制度是解决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意义。笔者以为,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克服五个困难,做好五项工作。教师交流要克服筹划难,做好调研和政策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青岛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需求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构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的建议:强化政府教育职责,确保教育经费的足量投入;建立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消灭“择校“现象;跨越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以资源共享破解均衡难题;重视校长轮岗和教师交流制度,实现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方向,是校长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重要体现。制约校长专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校长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校长的行为,减少校长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和机会主义,从而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提高校长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管理领域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夏斌 《教书育人》2016,(5):12-13
教师交流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相比于以往的政策,这次将在五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二是扩大校长教  相似文献   

12.
施飞 《中国教工》2011,(10):14-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32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18条规定:“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为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校长交流制度已成为国家意志。如何让校长交流更为顺畅,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流动的校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加拿大无联邦教育部,教育政策由各省制定。加拿大安大略省(以下简称“安省”,)在校长岗前培养、持证上岗、在职培训等方面颇有特色,并建有一整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为借鉴安省的经验,我们对安省中小学校长的上岗证书和培训支持制度做了调研,以期为落实《规划纲要》中的有关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工》2014,(10):22-22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加快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相似文献   

16.
沙森 《教育文汇》2014,(20):18-18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轮岗制度启动不难,难在常态化;“身入”不难,难在“心入”。日本、美国等国都要求教师几年一轮换,但它们有两个基本制度做支撑:一是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规定义务教育教师是国家教育公务员,享有相应的待遇;与之对应,教师须履行轮换的责任。二是现代学校制度,在中小学实行民主管理和教师同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对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年限的规定,应与中小学学制学段相衔接;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相似文献   

18.
《陕西教育》2014,(7):98-99
为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深入探讨交流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推动校长专业发展,6月24—26日,榆林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大讲坛。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出席,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教师流动是指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轮换执教,以缓解师资力量过分悬殊的状况,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本文就当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实践模式、局限及突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推行实施学校校长轮岗制度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2021年,北京等地公布了校长交流轮岗规则,加速了全国范围内校长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的趋势,这必将对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均衡提升、提高校长专业能力、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带动教师交流轮岗等方面产生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