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负载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中方言话语主题的核心即农耕文明,其话语组合展示了汉民族质朴凝重的农耕生活的风俗画卷;它不仅负载了正在流播的风俗文化,而且积淀了大量已消亡的风俗文化。方言的词汇系统蕴涵了关中人民的语言智慧、对群体艰辛生活的记忆与体悟;关中人独特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关中地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皆渗透于方言的深层结构中。  相似文献   

2.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词汇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词义演化轨迹。关中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汉语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有极重要的参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楠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0):38-39
陕西省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关中方言和民俗文化,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系统正是观察和研究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该地区自远古以来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在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下农作物种类和丰富食材对关中地区饮食文化样态的深刻影响,使方言的词汇系统沉积了丰富的饮食词语。关中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风格杂糅的面食文化使得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给关中方言的保护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关中方言的产生、演变、特点及研究现状、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旨在对保护关中方言、传承陕西特色文化做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关中方言中的词根与词缀同义的ABB式派生形容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方言中习用的ABB式派生形容词,其中有一部分叠音词缀与其词根意义关系密切,对词根起着强化和补充说明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这些方言语词,事实上也是古代雅言在口语中的保存.本文试从语源的角度举例探讨.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一种在语音、语义和语法关系上具有特殊规定的地方化语言。而陕西关中方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历史上更有其特殊意义。作者从关中方言的特殊意义、关中方言例举及研究方向三个方面、提出了个人对研究关中方言一些意见,对研究关中方言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人家”在关中多数方言点里构成合音字“伢”,其次还构成等合音形式;关中方言“人家”合音音节里的,声母是上古汉语“人”字声母的存留。“伢”字等在关中方言里往往用如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多数用作单数;可以充当主语、定语等。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人家”在关中多数方言点里构成合音字“伢”,其次还构成等合音形式;关中方言“人家”合音音节里的,声母是上古汉语“人”字声母的存留。“伢”字等在关中方言里往往用如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多数用作单数;可以充当主语、定语等。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一种具有民俗性,多样性与相对定型化和特定表现手法的语言单位,是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东北方言当中,俗语的存在和使用,不仅丰富了东北方言,而且使东北方言更具表现力,本文从俗语的语法、修辞、构成材料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3.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乃至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十分独特的特点。文章针对徽州民歌的腔韵进行研究,从而探究徽州民歌腔韵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使用了大量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方言土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就《白鹿原》中的陕西关中方言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整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安顺屯堡山歌在乡野流传极为普遍,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兼具娱乐与教化作用.一直以来,安顺屯堡山歌以独特的韵味表达了雄浑与豪放的格调.歌词用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艺术上是“赋”“比”“兴”等多种手法并举,描绘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梳理《白鹿原》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予以解读,以发掘其所蕴藏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村物质民俗生活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7.
"勾鞋弹烟锅"是关中地区的一句俗语,它体现出了关中农村人广泛的生活内容、淳朴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民俗文化信息,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关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文章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关中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