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第10期《人民教育》刊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罗老师认为,失败在于最后仍然没有使学生明白: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而这绝不是罗老师的失败。我认为罗老师的失败在于结尾的设计。进一步说,在于他对结尾设计的失败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自己茫然的表情又给学生造成困惑。具体谈谈我的看法。临下课,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的回答均不合老师的意图,都说“错…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以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为主,先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煤油、酒精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推想出“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由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一插图,示范了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学时,我根据教学情况逐步改进这一实验,出现了3次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科学课上,王老师和我们一起探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于是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带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住装满水的烧瓶,然后把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通过观看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来探究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4.
小学三年级自然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过程: “水,我们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实验。”富有教学经验的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问。“烧瓶会变热。”“里面的水也会变热。”学生答。“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一试,试出了“怪”。学生们兴奋地嚷:“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水增加了。”学生答。“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没有啊。”“那水怎么往上升了?”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以后,老师问:“明白了  相似文献   

5.
“固体的热胀冷缩”补充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六册)一课,在指导学生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时,教材中只安排了一个验证铜球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规律来说,由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即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显然有些缺乏说服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要善于分析     
小学自然第一册第十课重点做了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得出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结论,并把热胀冷缩性质推广到其它液体、固体等方面。 然而,当你按如下步骤进行热胀冷缩的实验时,就会得出相反的以至矛盾的“结论”。 实验器材:玻璃浆瓶一只(下称玻璃瓶);透明细塑料管一根(如蛇胆川贝液吸管);水盆一个;开水、自来水、红墨水若干。  相似文献   

7.
教育内容:《热胀冷缩》的研究课反思者: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龚汉平情景再现最近,我听了一节《热胀冷缩》的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老师。她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水加红墨水)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 (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着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冷与热”单元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探究液体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时,用的是自然常识一脉相传经典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和红颜色的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然而,若要给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准备麻烦,且这些都是易损器材。  相似文献   

9.
《物体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主要是运用研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探究的,教材通过一幅插图,示范了钢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实验操作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做钢球穿环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不适宜分组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完成这一任务。但是规律是从众多的可重复出现的个别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果只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中观察钢球热胀冷缩的现象,去归纳、抽象出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对学生也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11.
教科版《科学》三(下)第6单元第2课是《热胀冷缩》。教材第一课时设计的实验只是让学生探究液体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若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虽然了解了液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受冷后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现象,但也有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就是水多了,重量会增加;受冷后,体积缩小了,就是水少了,重量也会变轻。也就是说,通过围绕“热胀冷缩”这个“具体概念”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的模糊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地处理教材.对实验作了改进,把这节课定位成探究“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变化.重量不变”的真正的“热胀冷缩”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灵活应用科学课教材中对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学生实际,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实践中已经有了哪些经验和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问题。例如,在设计探究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杯水,我们给它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它会减少。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给水加热由于蒸发,学生只是观察到水变少…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老师们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中,很少将光的折射规律中的每一条规律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来,往往随接告诉学生,也有的老师为了得出实验规律的每一条结论,往往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实验装置也较为复杂.本人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巧妙地应用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砖”设计实验,可以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得出光的折射规律中的每一条觇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4.
刘占财 《青海教育》2014,(12):44-44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多数实验是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没有安排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说明的:“对于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鉴于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形成完整的认识。”笔者认为,仅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而不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总结结论时缺乏说服力,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科学探究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实验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准备有差异的实验材料,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帮助他们发现各种证据,得出科学结论。a.组内材料的差异性,延伸探究思维的深度。通过对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能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事实、形成结论,但不同材料体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可能不一样,进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科学结论。在教学《电磁铁》时,每组准备长短不一的导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发现电磁铁有磁性外,还会发现导线越长、缠绕得多磁力就大,反之磁力就小。显然“电…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在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课文是通过加热铜球能否通过铁圈这一实验得出结论的,我看过许多参考资料,听过其他老师的课,为了证明固体有这一性质,设计的也往往是证明铜片、铁片等金属的实验,我认为只通过金属这一种材料就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点勉强。我在教这一课时,又设计了证明橡胶球有这一性质的实验,为学生的归纳概括多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7.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18.
学生实验提示卡,是教师在自然实验课教学中指导学生独立实验的辅助工具,它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五个方面。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验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兴趣爱好设计提示卡,并适时地将它提供给学生,能起到简化教学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的作用。例如,“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看书,然后出示下面的“实验提示卡”,让学生单独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9.
热胀冷缩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又极低,为了让学生“眼见为实”,我们利用各种实验材料,作了多方面的尝试。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用一个吹过的气球,吹一点气,使其在半瘪的状态,然后将其浸入热水中少许,取出,气球比原来鼓胀多了。是什么使气球鼓起来了,结论不难得到,是气球内空气的热胀效应造成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放在冷水中稍浸,球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则为气球内空气缩小的原因。如图1所示。2液体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我们也可利用温度计模型来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不仅现…  相似文献   

20.
在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中,罗老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虽然课堂出现了一波三折甚至举步维艰的现象,但我们不能不说这也是一堂好课。有人说:“课堂是容错的地方。”面对学生的形形色色的“猜想”,罗老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自主发现,层层得出结论。新课程理念提倡动态生成的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经验是生 目中的‘好学生’。”该校的一位老师作了这样的陈述。张校长坦承,这次“选美”确实有些评“三好学生”的倾向,“主要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