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长期流传在蒙古族劳动人民中的一宗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这些故事,以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真实地表达了封建社会草原人民对丑恶腐朽势力的反抗和斗争,生动地体现了贫苦百姓的思想情操和理想愿望。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异常丰富,涉猎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因而几百年来一直成为蒙古族人民同白音、诺彦等封建反动统治者做斗争的锐利武器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艺术才华,创作了自己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和机智人物形象。《巴拉根仓故事》便是为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作,并在漫长的年月里,广泛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艺术加工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机智人物故事群体,故事群体主人公巴拉根仓乃是蒙古族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机智”、“聪明”和“善辨”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巴拉根仓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人民的琢磨加工.千锤百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讲述方式,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作为一个分析工具,用来解释包括民间口承叙事在内的具体民俗事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民俗学互文性理论解析辽宁西部蒙古族巴拉根仓故事中"一幅寿联"、"骆驼山风水传说"等故事素的内部关系与外部联系,深度论证了在民族文学比较中"文学平行本质"的论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的考查,阐释了巴拉根仓故事展示智慧、道德训诫、精神宣泄等多重民俗功能,对巴拉根仓故事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江格尔》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蒙古族英雄史诗。千百年来,在蒙古族人民中间,由“江格尔齐”(专吟颂《江格尔》的民间艺人)口头演唱,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日。《江格尔》以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它通过离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动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几百年前的古代蒙古社会状况。它反映了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不但身受奴隶主阶级压迫和剥削、遭受战争与掠夺的灾难,而且还要承受各种自然灾害,生活是艰难困苦的。然而,他们从没有向“上天”求援,也没有屈服于命运,苟且偷生,迷恋于虚无飘渺的幻想之中。而是通过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奋斗赢得了理想之邦——宝木巴。  相似文献   

7.
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践行了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改革思想,包括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庙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喇嘛和喇嘛教改造等,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文化的、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草原文化遗产中,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从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舞蹈艺术,以粗犷、矫健、优美、豪放的风姿,日益吸引着广大群众和国内外舞蹈工作者。本文论文以蒙古族舞蹈《梦中的额吉》为例,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帮助人们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蒙古舞蹈的艺术魅力,激发人们对蒙古族舞蹈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古典长篇民间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比嘎日玛·扎迪汗的故事》)和《魔尸》(《喜地·呼尔》)的汉译本,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将为致力于蒙古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为喜爱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欣赏对象。下面想就《三十二个木头人》和《魔尸》的起源流传、内容结构、思想意义和研究价值做一点粗浅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海日寒先生《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一文中关于蒙古族电影发展与现状的不同见解,重在表现笔者对蒙古族电影的基本概念进行的思考,并通过《天上草原》、《嘎达梅林》、《黑骏马》等经典电影对此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针对蒙古族文化中作者和作品的"民族身份"进行重新阐释,意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1.
《草原》一课是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情景交融,诗情浓郁的文章,课文抓住事物的动态静态,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歌颂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能正确回答课后1、2、3题,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能说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表现事物的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人民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中,创造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人民口头创作就是精神财富中的晶莹璀璨的一部分。《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简称《孤儿传》),是一篇与成古思汗的英名相连  相似文献   

13.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牟群英民间故事指在人民口头上长期流传的,反映不同时代劳动人民为追求幸福、追求美好未来的斗争生活,反映人民聪明才智等方面的故事。如《长工和地主的故事》、《鲁班的故事》等。民间故事所具有的几大特点与幼儿的心理特点有一种天然的结构契合,符...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装饰艺术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们通过劳动和智慧不断创作和发展的独特文化。装饰艺术的视觉和功能属性充分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特征和审美追求,同时体现出草原民族的生活。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同时,又不断在历史进程中延续并发展着。蒙古族装饰艺术广泛运用在民族服装、寺庙建筑、金银器皿和皮毛刺绣等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本文通过论述蒙古族装饰艺术的风格,分析蒙古族装饰艺术的构成及来源,对其独特造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发展趋势和在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存之根。在草原上,蒙古人民所从事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与五畜,自然草原及气候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从某种角度看那达慕(乃日nai ri)就有这样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作用的表现主要通过那达慕的内容(敖包祭祀和那达慕的表演)体现,祭祀和那达慕表演的目的就是那达慕文化的体现,即蒙古族爱护草原、珍惜生命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7.
董培  张媛 《英语广场》2020,(7):34-36
作为一部描写蒙古族风貌的著作,《狼图腾》一书中带有大量反映蒙古族风土人情的文化负载词。随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数量逐渐增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以归化、异化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探析《狼图腾》中蒙古特色词的翻译技巧,如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和增词法。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笑话艺术传统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以讲笑话的俳优,其后的各个朝代里,孕育出众多的机智人物,散见于历代古藉。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全国民间文艺刊物上译介了大量少数民族机智人物,如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藏族的阿古登巴、纳西族的阿一旦、苗族的反江山等,都是其佼佼者。就新疆而言,几乎每个民族中都有机智人物出现,形成了一个以纳斯尔丁·阿凡提为中心的各民族机智人物群体,仅维吾尔族中知其名姓者就有十多人。他们用幽默风趣的笑话故事,显示了维吾尔人民的聪明才智,丰富了祖国的笑话艺术宝库。其中纳斯尔丁·阿凡提早已名扬中外,而赛  相似文献   

19.
以全面反映17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著称的《卫拉特法典》是记载17世纪蒙古社会诸情况的第一手史料,笔者以《卫拉特法典》为依据,在系统分析和研究了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蒙古婚姻法的基础上,概括论证了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制度和蒙古婚姻法的4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主现象古已有之,但它更多偶尔出现在乱世的春秋、三国、宋金元等历史时期。《蒙古秘史》中的本主意识、本主原则以及本主现象与之相比则更为单纯和浓烈。蒙元时期蒙古族掌握着主流权力话语,本主意识或可成为时代精神之一,在小说叙事、杂剧演唱等艺术中有其反映。《三国演义》中的本主现象,是蒙古族本主文化与三国故事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