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写作风格从先锋实验到现实,从现实到通俗,这种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发展趋势随之转变,余华面对读者的要求作出让步,完成了从先锋到现实,从现实向通俗的两次转变。另一方面,余华个人的经历,造就了他的写作风格,而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催化剂也推动了他的再次转型。  相似文献   

2.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2,17(6):59-61
余华90年代风格的转变是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结果。在90年代的作品中,余华放弃了先锋的冷酷与无情,但保持了叙述的克制与冷静;他抓住了人们对情感的推崇,又没有忽视“衰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传统;他让温情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默默的显现,这显然又将其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完成了又一个自我超越。这是余华90年代创作更具艺术魅力的终极原因,也是其90年代创作较之80年代创作的高明之处。这些都表明余华在创作之路上从未停止探索,而是始终处于自我不断超越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3.
张洁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早期显示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热情,文本呈现出理想主义的色彩。进入90年代,张洁的文风变化很大,很多反讽意味很强的作品又诞生了。《知在》又给我们一次完全不同以往的感受,本文企图把握作者不同以往的创作风格,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5.
余华在其随笔散文中,自觉对文学创作进行积极反思.从创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哲学对意识的分析方法,对自己的创作哲学进行阐述,主要从形式、真实、虚伪三个方面展开,揭示出余华的创作哲学和作品风格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致力于追问日常经验掩盖下的"另一种真实":即被日常经验遮蔽下的"人性之恶"。他在冷漠的人性纬度追诘中消解了"人"的神话。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解释世界的冲动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其小说透露更多的是对"活着"这一生命存在形式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至此,余华小说中曾被抽象化、符号化的"人"也重新获得建构。  相似文献   

7.
刘娟 《华章》2012,(17)
余华在其早期作品中用敏感细腻、恬淡自然的笔触表现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人与人的和谐与关爱.但随着对生活阅历的丰富,生命体验的深入,再加上1980年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外来思潮的涌入,先前社会秩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一种时代洪流中,余华也进行着自我的蜕变,一改温婉伤感的调子,变得残忍与冷漠,充满暴力与死亡.  相似文献   

8.
小说家余华在1985年以后,一直处在中国小说创作文体和观念实验的最前沿,他以自己一系列独到的小说作品而受到阅读和批评界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但自从他的中篇《活着》发表后,其创作风格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觉地颠覆了他此前创作的“先锋性”,而重新回到浩荡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洪流之中。本文将从余华《活着》创作前与后的对比中,来具体考察余华创作道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吴金玲 《文教资料》2014,(30):97-98
余华的创作风格常被简单的分为先锋性和后期的写实性,但笔者认为不论在哪个阶段,余华的创作风格都是先锋与写实的完美融合,他以两种主体样式展现着最真实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以来,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期待。然而,自90年代中期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柳永词历来被视为是婉约派之代表 ,柔婉、艳丽基本上成了柳永词风的典型概括。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从柳永慢词的产生过程 ,我们可以较为详尽地看到柳永词所体现出来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华小说的创作局限主要表现在悲剧精神的缺失。这一缺失集中体现在作品的时间观、主体性和暴力叙述三个方面。导致这一创作局限产生的根本原因既有作家自身的局限,也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用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变的作家,其作品多描写血腥、死亡、暴力的场面,破坏了人们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九十年代以来,余华逐渐将描写重点转向沉重的历史,来展现完整的人性和人物顽强不屈的品格。余华小说叙事风格向传统和现实的靠拢和嬗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童年经验对于一位作家创作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余华小说中常有描写"血""死亡"以及暴力的内容,并带有鲜明的海盐特色,这与其童年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海盐的风光、医院的生活以及"文革"的体验都能在余华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的创作以感伤抑郁为主;中期的创作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艰苦与贫困;后期的创作则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沽身自好、恬淡、返璞归真的风格为主。  相似文献   

20.
余华与鲁迅小说的相似,并不限于个别作品,而是整体性的。这说明余华对现实人生有着与鲁迅一样的敏锐观察,但在面对卑污现实以及邪恶人心的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巨大的精神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创作手法上,制约着他们描写时的详略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