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山水园林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其文化景观创作与山水画和山水诗互相影响,形成了众多的融物境和情境于一体的审美主题原型,并在中国园林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移植和再创作,从而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传承中的美学基因.北海和清漪园作为现存的皇家园林代表作,集众多审美主题原型之大成,其在山水文化景观优化过程中所运用的高超移植和创...  相似文献   

2.
付文科 《文化学刊》2011,(5):167-17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派别。儒道两家各有千秋,它们两者之间互相补充、一显一隐、互相促进。两家思想的这种内在的互动互补的机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一百年来,儒道关系研究也曾受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影响,出现过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为了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近百年来学界对儒道两家关系研究的全貌,本文把儒道关系百年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意识形态、政治气候、学术取向各不相同,故儒道关系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文章最后提出:儒道两家之文化资源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秩序与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战略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外交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历史经历、国际环境和观念形成三方面来考察当代中国的战略文化的形成。在不同的战略文化下,中国对国内和国际也会有与之相应的反映和政策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  相似文献   

5.
言论集纳     
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文化自古遵循"和而不同",就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和谐共处。在保持中华文化自身特性的同时,我们注重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6.
三亚"浪漫天涯"城市文化是基于三亚特有的地理场域与历史文化根脉,结合现代旅游发展之"浪漫""天之涯"建设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总和。"浪漫天涯"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呈现表现在宏观市域之"三湾"空间格局打造、重点场域之文化情境创设、城市风貌意象之整体氛围营造三方面。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三亚"浪漫天涯"城市文化释义与空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  相似文献   

9.
该文着眼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研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拓寻创新之路径,于创新路径中深切体会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了解中国本土哲学的真谛,从中得出翻译好中国哲学典籍作品的关键在于以中西哲学之眼观中国哲学典籍之独有特色,将中西哲学差异的整体思维观,置于翻译的全过程之中。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重要传播途径,是建立中国哲学话语与概念系统的手段,更是树立、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步骤。作为新时代译者,需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根基、吸收外来学说的同时,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深入了解中西方哲学及其差异,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至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月15日至2月26日,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就中国文化在沙特民众中的影响力进行了首次概率抽样大样本问卷调查,(1)问卷内容依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设计。(2)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与喜爱度进行分析发现:长城、大熊猫、茶在11类27项文化符号中名列前三;中国高铁、中国园林、茶的喜爱度名列前三;知名度高低不等于喜爱度高低;不同人群喜欢中国文化符号有区别。针对这些发现作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上讲,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则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因此与之相适应,人类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2.
刘璇 《文化学刊》2024,(3):227-230
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术语的翻译问题一直是中国历次翻译高潮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名实之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译论非常关注名与实的关系,这尤其体现在清末民初的译名之争中。近代学者努力构建一套有效的译介西方术语的实践,是建立在对中西文化的主体性差异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互不归化、彼此尊重的姿态来看待术语翻译问题的。以此为参照,在当代学者积极投身于中西文明与理论的对话以及互相阐释,并积极探寻中国话语将以何种形态来参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之时,英语世界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理解与误解应得到深入的审视。  相似文献   

13.
2018年8月16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高端沙龙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在北京举行,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会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用"外推理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文化"走向陌生人的心灵包含三个层次:语言外推、实践外推和本体外推"。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外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才能"适用于别人,适用于别人的脉络,适用于大众和社会"。  相似文献   

14.
郑庆伟 《文化学刊》2010,(4):174-177
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产业产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科技的直接作用下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产业革命,在信息时代文化和科技互相交融,文化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周有光提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的路径,是从关于人类文化的深入思考入手的,是长时间探析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结果。当下,面对中国乃至历史的现实和世界与中国的互动性发展状况与态势,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及其视野,至少可以引发我们三点启示性思考。首先,是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其次是,破除狭隘的故步自封和"大国小民"心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二选择。第三,在全球化现代文明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和谐共进。祝愿文化老人——文化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先生112岁华诞康寿快乐,周有光文化精神之光不断光大!  相似文献   

17.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撰写的五卷本《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此为司马先生继"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五卷本"大道哲学通书"等专著之后,又一部令人称道的力作。全书以中国文化历史的三次大开合为构架尺度,叙述第一次开合的精神史。"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大备于唐虞,经三代而浩荡于天下",[1]第一次开合,以伏羲、炎黄、唐虞为本原时期,夏、商、周三代为中正时期,晚周为逸出时期。全书共十六章,前八章"溯源",叙述上古及三代文化精神的发展:以远古岩画、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神话巫术、宗教祭祀为载体,人类的生命意识经历了自天道精神至祖先精神的觉醒;此后伏羲、炎黄时代人文精神的发端,推动了唐、虞时期华夏民族国家的建立;夏文化之正德、厚生、利用,殷商文化之虚静、深厚、仁爱,周文化之刚健、中正、典雅,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以超越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好、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三篇。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古老的东方哲学、宗教文化、古代医学之精髓。中国禅宗文化之人性观,集中吸收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心理健康思想之精华,从人的心性角度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探讨与阐释。在心理治疗方面中西文化的存在差异性,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应当在借鉴西方心理治疗理论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探索中国民众的性格特征,创立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