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猴子下山》中用“它”,《小壁虎借尾巴》和《骄傲的孔雀》中用“他”,《燕子飞回来了》中用“她”。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贵刊1988年第二期和第十期上先后刊登了《“和”与“或”》、《“和”不应改为“或”》、《用“和”何错之有?》等三篇文章,对六年制小学教学课本第十册的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以下简称《规律》)中的“2和5”里的“和”一词应否改为“或”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笔者认为,《规律》的第一层意思的表述中用“2和“5”是错误的,应改为“2或5”;第二层意思的表述中用“2和5”是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3.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4.
李勇 《语文知识》2003,(6):20-20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食”时,有关义项为: “日食、月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蚀。”说明表示月食意义的“食”用在前, “蚀”用在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蚀”的主要义项是“损失、损伤、亏耗”。用“蚀”形容月食发生时月亮一点点被噬的情形是很合适的,但是现在我们常用  相似文献   

5.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译“用心一也”一句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用心一也”为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又释“用心躁也”谓:是因为性情浮躁,用心不专一。朱振家《古代汉语》更以其“用”为常义,而未加任何注语。众家皆以为“用”是动词,而其后跟宾语“心”。其实,引例中的“用”并非常义,亦不能将“用心”当作动宾结构。笔者认为,“用”在这里应训“由”,是“因为”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用“清澈”而不用“清彻”《现汉》:“[清澈]清而透明:湖水一见底。也作清彻。”《新华》只收“清澈”。《大词典》均收,未分主次。词频统计:清澈443,清彻4。宜以“清澈”为规范词形。(参见“彻底”条) 用“情愫”而不用“情素”《现汉》:“[情愫]<书>①感情:朝夕相处,增加了他们之间的~。②本心:真情实意:互倾~。‖也作情素。”《新华》《大词典》均以“情素”为主条。《辞海》只收“情素”,注  相似文献   

7.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工人日报》上曾刊《孙敏——红土地上的创业者》一文,用了“考查”一词:“当时孙敏在国外考查。”究竟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  相似文献   

8.
兼词是音单意复的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古汉语中的兼词,比现代汉语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以“诸”、“焉”最为常见。据顾颉刚《尚书通检》统计,《尚书》正文“诸”字共出现12次(不包括《书序》),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焉”字共出现4次,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诸”作为单词(不包括“诸侯”、“诸夏”之类的复音词),共出现36次,其中“之于”的合音18个,“之乎”的合音14个。“焉”字共出现88次,其中作兼词用的9个。据杨伯峻《盂子词典》统计,  相似文献   

9.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0.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工人日报》上曾刊《孙敏——红土地上的创业者》一文,用了“考查”一词:“当时孙敏在国外考查。”究竟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不妨先来辨析一下“考查”和“考察”的差别。首先  相似文献   

11.
课本将《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中的“徘徊”释为“犹豫不决”,这是不妥当的。请先看辞书的解释与古人的用例:《辞源》:“往返回旋貌”:《辞海》:“亦作‘徘徊’、‘裴回’.来回地行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回地走”.《荀子·礼论》:“则必徘徊焉,呜号焉”.并附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再有《文选·风赋》:“徘徊于桂椒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史记·吕太后纪》:“欲为乱,殿门佛得入,徘徊往来”;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以上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49页上,刊登的王学东同志对《小桔灯》一文中人物称代的看法,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王学东同志认为——“小姑娘”答话中的“tā”改为泛指的“他”,其理由是文中“我”与“小姑娘”对“胡大夫”的称代不统一,一个用“他”,一个用“她”,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泛指的都该用“他”。笔者认为不然,我认为这正是冰心同志用词  相似文献   

13.
释“顾”     
“顾”,本义是“回头看”。《西门豹治邺》中“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的“顾”就是用的“顾”的本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隆中对》)的“顾”,意为“探望,拜访”。“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的“顾”,意为“照顾”。都是用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4.
杨伯峻先生的《“可”作“何”用——语文质疑录之二》(载《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对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可即何”之说,作了充分的发挥,并列举了《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的一些用例,作为王氏论据的补充.读了此文,我觉得此说很难成立,至少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行”解     
《童区寄传》“行牧且荛”中的“行”,课本注为:“从事,做.”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先看“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牧①放牧牲畜.”《辞海》“牧①放饲牲畜.”这里“牧”都是被解作动词用.结合课文应解为“放牛”.“荛”,动词,打柴.“且”作连词,表示“牧”与“荛”之间的并列关系,可译为“一边……一边……”.由此可知,课本“行”的注解是讲不通的.《中华大字典》释“行”“⑤适也.见【广韵】.《辞海》“适(?)⑤正(?)”作副词用.表示  相似文献   

16.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3 3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例四为“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在这里用“侵占”一词 ,我以为是不妥当的。什么是“侵占” ?《现代汉语词典》说 :“用侵略手段占有别国的领土。”这里的“侵略”一词 ,又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汉语词典》说 :“指一个国家 (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 )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 ,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所以 ,“侵占”一词是用在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事情上 ,是指一个国家用武力强占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用。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与…  相似文献   

18.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来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  相似文献   

19.
在《易经》中,“用”是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词。《易经》中的“用”共出现58次,分别用作助动词、动词、介词和连词。其中作动词的“用”,有“使用”、“任用”之义。从配价结构的角度对《易经》动词“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探索了“用”的发展演变轨迹,也以此来见证《易经》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语文知识》1992年第6期“字词天地”栏所载胡星林《“抱薪救火”的“抱”和“救”》一文我不敢苟同,以为大有商榷的余地。胡文训“抱”为“抛”的论据之一是“从语境看”。而遗憾的是理解片面,穿凿附会。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抱薪救火”条注释云:“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