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耕文明时期,由于人们对大自然敬畏,舞龙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龙功能的本体论。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舞龙民俗文化演变为龙的精神本体,并且使人能够以类组合的方式进行推演,向着哲理、审美、纯文化关照、心灵营构之象转化。  相似文献   

2.
集娱乐与文化、健身与竞技、艺术与民俗于一体的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息的活态文脉。由于缺乏基于自身文化符号体系元素的价值诠释和民族意涵的国际表达,舞龙文化“走出去”却难以“走进去”。廓清中西龙文化之差异,结合舞龙文化的历史溯源和现实考量,探究早期、中期和新时期舞龙文化的符号流变史,将研究触角伸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林,从符号学和翻译学联姻视角对舞龙文化及其外宣问题加以文化透视,探寻适合中华民族舞龙文化特色的“国际表达”理路,挖掘舞龙文化,为推动舞龙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跨学科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岩画为壮傣先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其图像独特,为壮傣先民祭祀仪式场景的再现.壮傣先民通过舞蹈等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同时进行酬神、娱神及娱人活动.探究壮傣先民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为现当代壮傣族群乃至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交往寻求和谐共荣的新途径,为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提供政策参考与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龙歌是在春节舞龙活动中,用特有的龙歌调演唱的一种仪式山歌。它以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达到了娱神娱已的审美文化效果。而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交流等审美关系对龙歌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有深刻地影响。对龙歌文化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无疑可以获得对其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5.
京族海歌是京族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谣。靠海而生的地域环境,淳朴的海洋民俗风情,敬畏大海、祈求丰收平安的精神追求成为京族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海歌是京族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山西方言中存在着很多有关“糕”的语词,它们不仅反映出“糕”在人们生活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还昭示着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一种文化。“糕”可以通神灵,吃糕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对祖先的崇拜与敬畏,也表达了对后辈美好生活的祝福。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关学的视角来研讨舞龙舞狮竞赛自选套路创编的基本手法,并通过对龙狮舞的文化意蕴与美学要素进行审视,分析龙狮舞自选套路技术与配乐的美学原理,旨在为推动舞龙舞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龙舞狮竞赛自选套路艺术作品提供参考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为:把握创编舞龙舞狮自选套路的美学要素,讲求动作结构的美学手法与音乐搭配技巧,强调多种角度关的设计与关的追求,提出了既重视难度动作与组合动作的选择与创新,又得重视对运动员的理解力、表现力及全面身体素质的培养,创编出多种形式的龙狮运动演艺套路,能丰富巧妙展现“人体美、运动关、情节美、精神美、艺术美”,能充分展示人的“创新、向上、自信、团结”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舞龙舞狮竞赛自选套路创编的完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吉安舞龙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的进程中,体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通过对吉安“舞龙文化”现状的研究。探讨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吉安“舞龙文化”的发展.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一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以文化形态理论为根本出发点,结合现代舞龙运动发展的现状,可分析舞龙运动的民间传统习俗、发展进程及演变的内在原因;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对舞龙运动的影响,窥见舞龙运动向文化价值体系规范化、技术演变竞技化、表演形式多元一体化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是大学这一特殊社会组织多方面、多层次活动的文化气息和要素所构成的特殊文化气质、氛围与场域,由一代代大学人不懈追求所积淀和升华,又给一代代大学人以涵养和哺育。大学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在于大学人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以及对大学使命的坚守与秉持。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如管理官僚化、管理思维政绩化、教师教学随意化、学生学习实用化、师生关系庸俗化等。今后仍须在凸显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及对大学使命的坚守与秉持方面着力:淡化行政意识,确立学术主体地位;突出中心意识,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文化育人意识,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都高校学生信仰现状的特点及模式。方法采用社会态度调查问卷对成都市两所高校的大三、大四、研一、研二学生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成都高校学生精神、伦理、国家社会信仰得分较物质、宗教神灵信仰为高;孝道因子在性别上、年级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文学类专业学生在宗教神灵信仰上的得分很低。结论成都高校学生对精神、伦理、国家社会信仰追求程度较强,对物质、宗教神灵信仰的追求处于模糊状态;女生、研一学生对孝道的追求处于模糊状态;文学类专业学生不太追求宗教神灵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萌芽于中华原始文化。那些被后来思想家或理论家所阐释或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发明创造精神,厚生爱民意识,伦理道德意识,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敬畏生命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以及和谐礼让、尚中精神等,已经孕育在原始神话传说、原始宗教和原始礼乐等中华原始文化之中。中华原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舞龙运动是一项在龙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表达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项仪式性行为。而校园是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圣地,在龙文化传播中,校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舞龙文化的内涵,舞龙文化在我国校园文化中的发展与传播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校园舞龙运动的开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些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应用于花腰彝舞龙文化的研究,调研石屏的花腰彝舞龙文化生态环境系统,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生态环境改变对其发展的影响,回答了花腰彝舞龙由一种神秘的传统宗教仪式演变为现在的女子舞龙的社会根源,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伴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为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适应性改变,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现代花腰彝舞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结合的产物,我们应理性看待花腰彝舞龙文化的时代性改变,并鼓励市场、政府和学界从多方面参与、支持、研究彝族体育文化,促进其继承发展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花腰彝舞龙是龙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花腰彝舞龙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在当前现代化的冲击下,如何有效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现代化,这对保护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人民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火本来是古代先民用来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后来演变发展为春节时的娱乐项目,一些现代化的时尚因素始备。在这个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一些东西新增了,另一些东西就一直保存了下来。就其传承流变而言,社火的内涵意蕴是不可抹杀的,它的社会功能也不应该被现代光鲜的东西所埋没。本文从青海社火的起源入手,探讨了青海社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六一儿童节上,我校舞龙队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活动后,很多学生找到我要求学习舞龙。学生的热情打动了我,同时考虑到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课堂上进行舞龙教学,既能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我决定尝试在体育课上教学生舞龙。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鉴于鄂东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化生产力不发达等因素,鄂东和谐发展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武汉城市圈建设为鄂东地区构建绿色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机遇,鄂东地区凝重厚实的红色文化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资源等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由是,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构建绿色文化必将成为鄂东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舞龙文化历史久远,随着中国文化在周边国家的流播,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舞龙传统艺术已传向了东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并成为当地的艺术形式之一。舞龙艺术在日本也一样广泛流传,并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研究日本长崎舞龙文化的实质是深入了解,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内容,从而挖掘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本文重点从日本长崎龙蛹的历史,形式,造型,方法与中国舞龙艺术进行比较。提高对中日文化异同的认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