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梁楷的绘画特点及其与传统人物画的关系,探讨梁楷的水墨人物画对传统人物画的影响,从而明确他对传统写意人物画中的水墨表现做出的贡献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伟 《文教资料》2010,(27):4-5
王雏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仅对佛教有精深的研究,而且信奉佛教,因而被人称为“诗佛”。这使得其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还透露出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3.
以洛可可设计公司“上上禅品”中的系列作品为例,探讨产品禅意的内在精神表达--即变实在为空灵、变繁杂为简单、变造作为自然,并分别从造型、色彩、材质三个方面探讨产品禅意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笔墨酣畅,造型简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是对“笔”(线条)表现力的强化,体现了人物画风格的创新,以简洁的笔墨将人物的精神传达出来,达到“笔简神具”的效果,推动了宋元以来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明清时期,对这种风格加以改造,直接导入写意画的道理,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5.
梁楷后期的禅画,大胆扬弃了前人细笔画的技巧但保留其力求神似的观念进行创作,借用极度夸张的笔墨活现自己内心的图画形象,这与其说是诗人个性狂傲不羁所致,还不如说是庄子“游”的精神的体现。梁楷个性中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又恰好与庄子“无待而游”的理想相契合,从而在画中塑造了各种随意性极强的艺术形象,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孝宗以后的南宋时期,绘画重视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的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笔墨技巧明显提高。梁楷的"减笔"和法常的水墨画,是马远、夏=以来水墨技法的新发展。减笔画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梁楷作为一个叛逆的画家,有自我的思想,当时或许不被人了解,但以后却大大影响了中国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席慕蓉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感悟人生、感悟爱情、感悟生命。正是这“感悟”二字,使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体味到浓浓的禅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梁楷后期的禅画,大胆扬弃了前人细笔画的技巧但保留其力求神似的观念进行创作,借用极度夸张的笔墨活现自己内心的图画形象,这与其说是诗人个性狂傲不羁所致,还不如说是庄子游的精神的体现。梁楷个性中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又恰好与庄子无待而游的理想相契合,从而在画中塑造了各种随意性极强的艺术形象,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陈栋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145-146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在诗、画两派,王维算得上是硕果累累,其中以其富有禅理的诗歌最为突出。本文将就王维的诗歌,分析他在禅学上的成就和其独特的造诣。  相似文献   

10.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被打破了。 僧人们无论如何都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当代意象油画中禅意的获得途径,包括三个方面,即“随缘”、“自由”--禅的智慧;“果敢、一以贯之”--禅的精髓;“变化”、“突破”--禅的气象。  相似文献   

12.
禅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思想现象,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文人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绘画语言形式上讲,它促成了文人画风格的诞生和南北宗画风的分离;从绘画题材上讲,它促成了山水、花鸟等自然题材在画坛上的传统地位;从绘画批评机制上讲,它左右了社会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中国禅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禅画的题材丰富,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在表现技巧上采用墨意、留白、诗情画意等多种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与书法家,也是著名的书画艺术鉴赏家,他的画论在北宋的艺术理论中非常重要,也与其艺术创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其与禅宗的关系出发,围绕"韵"、"幻"、"诗画一律"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诗歌、诗论注入了新的特质,产生了大量的佛禅诗,出现了“以禅论诗”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佛禅诗的研究渐趋繁荣,浙成体系。广泛探讨了佛教在诗歌创作、鉴赏、批评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本文试把这些成果择要综述,并指出从佛禅角度审视诗歌,学界有一些新发现,同时对当前佛禅诗各个方面的研究态势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谚语是禅籍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谚语是定型定义的特殊词汇成分,在动态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在禅籍这种特殊的语境中,谚语的意义出现了多种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间接接触了西方近代社会及政治制度,思想日趋激进。但是,在1903年出访美国之后,梁启超却公开宣称自己“自美国来而梦俄罗斯”,其思想政治立场从主张排满革命、实施民主共和退回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圈子之中。促使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在美国考察所产生的对民主政治的失望,与其服膺的政治理论的改变,以及与其对国民性改造艰巨性认识所产生的畏难心理有关,也与他当时窘迫的个人处境及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关系变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直接同用墨、留白联系在一起。对通幅皆灵的艺术效果的探讨,会有助于中国画创作和欣赏中对画中之白的自觉审美。空白美的艺术价值及其形式况味的解读,是本文探研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宜丰禅史》集中表现为一部地方文化与禅宗精神完美交融的和谐乐章。其内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史料丰富,论证充分,体现了较高的禅宗写作艺术水平,对当前文化产业及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该书开创了许多先例,但也存在些许值得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