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原罪意识是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罪恶观念.为了探究西方基督文化和原罪意识对曹禺的影响,可以从其早期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入手.曹禺从小便受基督教和圣经文化的熏染,成为其原罪意识的渊源和基础.曹禺对原罪的进一步思考:既然惩罚报应是原罪的必然后果,那么要想从某种意义上摆脱原罪的束缚,复活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复活,必须内心充满罪感和忏悔;要想复活,必须身经或自我赎罪或耶稣救赎.  相似文献   

3.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相似文献   

4.
原罪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基本观念,是西方宗教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对人类始终进行着批判性的审视,作家铁凝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生花妙笔,在<大浴女>中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时,有意识地以原罪说对其进行观照,在小说人物塑造、人性恶的展示和主题建构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其独具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造成深远影响。《圣经》中的内在结构“原罪与救赎”是西方文学的经典的叙述模式,同时也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造成深刻启示。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分析曹禺的《雷雨》与北村的《施洗的河》。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论述了荀子性恶论的理论特色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关于恶的理论的思想家。他的性恶论思想具有合理性和深刻性,并且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有文化认同之处。苟子的性恶论对我们惩治社会罪恶,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苏 《考试周刊》2012,(70):27-28
基督教的罪是原罪,它与法律意义上的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含有其自身特殊的韵味。按照美国主流文化的标准而被打造出来的电影《七宗罪》(英文名称Seven)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当代美国社会弊病,充分展示了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罪的诠释及对基督教《圣经》的尊崇.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美国社会,其宗教反思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的思想、创作既是人文主义的又是宗教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一种"基督教悲剧",更多地体现了原罪、忏悔和救赎等宗教观念,他四大悲剧作品之一<麦克白>,就很好地阐释了原罪意识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悲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东西方文化冲突愈加明显。东西方文化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东方推崇的"耻感文化"以及西方信仰的"罪感文化"之间的差异:前者根源于儒家思想,而后者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鉴于此,从文化起源、强制力以及解脱方式三个方面,浅析"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之争,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与治道具有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对此进行过深入思考。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即"新旧约全书")持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由此形成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成为西方政治和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西方经济理论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的,这种利己主义与社会利益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李寒梅 《文教资料》2012,(27):60-63
曹禺早期戏剧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历来被认为借鉴大量基督教神学观念,执着书写人性与人生悲剧。笔者认为这三部戏剧主要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与本罪、社会性的罪、苦难与救赎等方面关注着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尤为突出。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深刻阐释基督教文化的文学作品。《神曲》的整体结构充满了神性色彩,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法表现得非常突出。《神曲》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阐释强化了西方文化体系中精神信仰的地位,从而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时代,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各占支配地位,它们的价值体系都是权威主义的,都成了一种独断的教条.但二者的理想一个在彼岸,一个在现世.原罪说的前提是意志自由,而性善说强调的是人的理性认识,人要认识天命,自觉地服从天命,这样意志降到了次要的地位,缺乏意志自由观念.二者权威主义的复活都有其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观点认为罪会带来苦难与死亡,苦难是罪的必然结果,苦难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救赎的可能。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霍桑《红字》一书中苦难与救赎是其重要的主题思想之一,也是延伸人物命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站在基督教伦理观的角度对此加以探讨,通过分析海斯特所遭受的苦难,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以及带来的救赎结果三个方面来理解和体悟对霍桑《红字》中宗教主题思想,并以此更深刻地认知霍桑作品中的人文理念与宗教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7.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8.
殷曼曼 《考试周刊》2011,(68):21-22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不仅充满着诗意和童趣,而且闪耀着基督教的光芒。本文试从他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其蕴涵的博爱和原罪一忏悔一救赎的基督教思想,表达了他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史铁生,以其心灵深处对命运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满腔热爱,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体现了原罪与救赎观念、博爱与宽容观念,暗含了诺亚方舟原型,从而表现出一种基督教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戈尔丁的所有作品都饱含寓意,尤其是《蝇王》这部小说,更是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等融为一体,可谓其众多作品中的典范。而整部小说中,有一处更加升华的哲学内容,并没有被广大文学批评者所关注,即戈尔丁的二元论。基于此,从六个方面详论戈尔丁在《蝇王》中所阐释的二元论,原罪与本罪的关系及转化,以期从《蝇王》的写作手法中还原作者最真实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